第一包七十四章 兩個體系(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起這場失利,內斯肯斯說:“球場有攻防兩端,我們要確保每個人都能都能在攻防兩端發揮作用,這才是全攻全守的奧義。
現在的荷蘭隊正是失去了70年代的傳統,才在世界足壇喪失了競爭力。
我們很多球員在這場比賽中沒能達到全攻全守的要求,比如沈彬和整條後衛線沒能在進攻中給與前場幫助,而以儒尼奧爾為首的進攻五人組也沒有完成丟球后就地回搶,延緩、甚至阻擋對方進攻的義務。”
他停頓一下,突然說道:“特別是韓國人和日本人,他們不但防守沒有做到位進攻也是一塌糊塗。”
在足壇,主教練對著媒體抱怨自家球星是罕見的,尤其是點名批評。
而這對內斯肯斯來說,不過是“舊病復發”而已。
內斯肯斯對李東國和香川真司的批評表明了他對兩者的失望。
2月4日,哈勒姆競技在主場迎來了兩天前的老對手烏得勒支。
內斯肯斯採取了果斷措施。
李東國離開了首發名單。
替代李東國進入首發名單的人是誰?蒂奧特。內斯肯斯經過半個賽季的磨鍊終於知道,在沈彬身邊放一個帶刀侍衛是多麼重要,這也算是向現實低頭了。
有了蒂奧特的全力防守,沈彬終於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進攻上面,蒂奧特的上場也啟用了兩名義大利人,他們有了蒂奧特在後腰上的攔截對方的進攻,他們防守的壓力大大減輕,在得到球的時候也多了一個穩定的出球點,不再一味地向前破壞式防守。
不可否認的是,沈彬確實自如了許多。
上半場比賽,雙方在場面上有來有回,局面來到五五開,誰也沒能在進攻端給對方造成實質性麻煩,上半場比賽以0:0收場。
有一點讓沈彬不滿意的是,在左邊前衛上,內斯肯斯還是用的儒尼奧爾,並且讓他打滿全場,好像把自家青訓出品的快馬斯特林遺忘了。
內斯肯斯唯一的理由是,斯特林創造不出威脅球。
在這方面他說得很對,上半個賽季斯特林確實沒有創造出幾次有威脅的進攻,但是他忽視了其他方面,斯特林在中前場能進入沈彬構造的進攻體系,起到了輔助作用。
而儒尼奧爾卻自成體系,雖然經常靈光乍現,時不時給觀眾和教練組帶來驚歎,但他自己的體系和沈彬等人的體系是割裂的,好在球隊陣容中只有他一個人在體系之外,否則就會形成前後場的脫節。
下半場,哈勒姆競技率先開球。
中場時,內斯肯斯用鄧桌翔換下香川真司,當哈沃德開球之後,皮球透過鄧桌翔傳到了後防線,然後在慢慢向前傳遞出來。
沈彬在自家半場傳接球。
由於上半場哈勒姆競技給烏得勒支足夠的壓力,他們沒有向上一場比賽那樣強烈的壓迫,所以沈彬所受到的限制也更少了。
他並沒有著急傳球,而是和蒂奧特和兩名義大利人互相倒腳,尋找機會。
此時,儒尼奧爾朝著內側收縮,對於純粹的邊路,他更喜歡在肋部活動,與此同時,另一側的古拉爾開始內收過來接應。
兩個邊路內收,沈彬將皮球朝著古拉爾的方向傳遞,將對方的防守引導到右路。
對方球員上去逼搶,古拉爾直接回傳,沈彬接球,再次傳給已經擺脫糾纏的古拉爾,對方防守球員再次衝向古拉爾。
連續兩次的傳接球,一下將對方整個防守陣型向左傾斜,沈彬適時前插,來到了右邊一個看似不大的空檔,古拉爾再次把球回傳給沈彬,局面瞬間開朗,兩人的配合打通了一個向前的通道。
看到這一幕,烏得勒支主教練眉頭就微微皺起。
他感覺非常的不安。
沈彬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