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開國之初,朱元璋終於登基稱帝,改稱明太祖。風雨飄搖的皇宮中,朱元璋面臨著朝堂內外的重重難題。雖說經過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終於坐上了那把令人垂涎的龍椅,但心中的憂慮卻未曾離去。作為一個出身貧寒的農民,他深知權力的爭奪有多麼殘酷。江山易得,治國卻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陰影之中的權臣與奸佞之輩,更是讓他心生不安。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窗外的鳥兒歡快地鳴叫,似乎在慶祝這位新帝的登基。然而,朱元璋的心情卻與這份祥和極為不符。他坐在明黃色的龍椅上,面色凝重,手指輕輕敲打著扶手,心中思緒萬千。“現在的局勢,每一步都要謹慎,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此時,宰相李景隆已經等候多時,見朱元璋遲遲未發話,心中也有所憂慮。李宰相年約五旬,身材中等,面容清秀,額上常帶些憂慮,給人一種儒雅但又略顯疲憊的感覺。他略微向前傾身,恭敬地說道:“陛下,若無他事,朝堂之上已有不少大臣在等待,請您下令。”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抑制住心中的煩躁,緩緩開口:“李相,此次大典之後,雖說萬事如意,但我總有一種不安。近日朝中風聲鶴唳,似乎有不少人對我龍椅之位心存異議。”

李景隆心中一驚,連忙低下頭,心道:“難道陛下已經察覺到了麼?”但他面上依舊保持鎮定:“陛下不必過於憂慮,御前侍衛以及中央軍隊已對朝中一切異動保持了高度警惕。”

語畢,李景隆又想起一些流言蜚語,便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可曾聽聞關於張博的事情?”

一提到張博,朱元璋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他正考慮是否要採取措施來壓制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張博無疑是其中首當其衝的一人。此人曾是明初的重要戰將,權勢滔天,手握重兵,更在戰役之後人氣極高,常常在民間與士大夫中受到崇拜。並且,他在朝堂上頗有支持者,若要剷除,勢必會引起激烈的反對。

“他與朝中幾個大臣關係密切,似乎在私底下暗中策劃著什麼。”李景隆見帝王神情肅穆,繼續補充道,“我們必須小心提防,尤其他手下的那些心腹。”

朱元璋用力點了點頭,內心沉重如山:“深知人心難測啊,李相!我們不能讓任何陰暗勢力破壞我的江山。必須在未雨綢繆之前,予以打壓。”

隨著朱元璋的決定,幾日之後,便有風聲傳出,朝中命令肅清張博手下的親信。張博乃是心高氣傲之人,他即使在史書上也寫下了不少傳奇,名揚四海,然而,皇室的威嚴他似乎未曾放在心上。當他聽到朱元璋的命令時,不禁憤然而起,站在營帳中,砸了手中的酒杯,怒道:“這滿朝文武,竟敢如此辱我!我為國打下江山,居然要被這無情的皇帝所忌憚?”

他的手下數名將領互相對視,個個神色凝重。張博身材魁梧,面目粗獷,早年淬鍊於刀槍之下,氣質中透出一份英雄豪情,但此時的張博顯得怒火中燒,眼中閃現著一絲不安的神色。“長官,萬不可輕舉妄動,倘若與皇權對抗,勢必兩敗俱傷,別忘了如今的朝廷與當年已是截然不同!”旁邊的小將急切勸道。

張博轉過身來,臉上滿是怒氣:“可我張博何曾畏懼過一個小小的皇帝?若不是我手底下計程車卒與平民,都曾在戰場上共享生死,那我何必受他制約!”說罷,張博的拳頭緊握,手腕上的青筋暴起,顯示出內心的狂怒。

“長官,且冷靜。”一位忠厚的老將插言,“與其在此處無謂爭鬥,倒不如想法對策反制朱元璋,贏得主動。”

張博矛盾之下,心生不甘,他未能抑制憤怒,反倒想起了那時與君共飲之時的豪情:“我雖是出身微賤,但終究是耀武揚威,何必為他人所懼!我所要爭取的,是百姓之心與我手中之兵!”

傍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