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曹操與袁紹之爭及劉備的荊州依附》:

(一)《史鑑》

乾坤易轉勢無常,曹袁相爭見短長。

十面埋伏謀算妙,一時勝負智謀彰。

玄德寄寓依劉表,命運沉浮嘆感傷。

周易哲思明世事,風雲變幻演滄桑。

(二)詮釋:

詩的首聯“乾坤易轉勢無常,曹袁相爭見短長”,指出世間局勢變化無常,曹操與袁紹之間的爭鬥展現出了各自的優劣。

“十面埋伏謀算妙,一時勝負智謀彰”描述了曹操在倉亭之戰中運用“十面埋伏”之計的巧妙和智謀,也體現了戰爭中智謀的重要性。

“玄德寄寓依劉表,命運沉浮嘆感傷”則講述了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的無奈,以及他在命運起伏中的感慨。

尾聯“周易哲思明世事,風雲變幻演滄桑”強調了以周易哲學的角度能夠洞察世事,明白歷史的風雲變幻和滄桑變遷。

整首詩以周易哲學為背景,深入剖析了曹操與袁紹之爭以及劉備的荊州依附,展現了歷史的波瀾壯闊和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感慨。

(三)《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名為“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及典故:

1 梗概:

曹操破袁紹:曹操乘袁紹官渡之敗,整頓軍馬追襲。袁紹引八百餘騎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軍勢復振,議還冀州。途中夜宿荒山,袁紹聽到敗軍相聚哭訴,後悔未聽田豐之言。逢紀趁機進讒言,說田豐在獄中聽聞袁紹兵敗撫掌大笑,袁紹大怒,命使者齎寶劍去獄中殺田豐。而田豐在獄中已料到自己必死,最終自刎。之後曹操聽從程昱“十面埋伏”之計,誘袁紹至河上,背水死戰大敗袁軍於倉亭。

劉備依劉表:曹操在倉亭大勝後,得知劉備在汝南得劉闢、龔都數萬之眾,且乘虛來攻許昌,便提大兵往汝南迎劉備。穰山一仗,劉備起初得勝,但隨後曹操轉敗為勝。劉備腹背受敵,無奈之下逃至漢江。在孫乾的建議下,劉備決定前往荊州依附劉表,劉表迎劉備入荊州。

2 主要人物:

曹操:本回中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果斷的決策能力,乘勝追擊袁紹,採用“十面埋伏”之計大敗袁軍,鞏固了自己的勢力。

袁紹: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官渡之戰大敗後,本有機會重振旗鼓,但因不聽田豐之言,又輕信逢紀的讒言殺害田豐,導致人心離散,最終再次兵敗倉亭。

劉備:在本回中處於較為艱難的處境,雖在穰山之戰初期取得勝利,但很快被曹操擊敗,被迫前往荊州依附劉表,繼續尋求立足之地。

田豐:袁紹的謀士,足智多謀,曾勸袁紹勿與曹操交戰,但袁紹不聽。他深知袁紹的性格,在袁紹兵敗後準確地預料到自己的結局,最終含冤而死。

3 經典詩句:

“昨朝沮授軍中失,今日田豐獄內亡。河北棟樑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此詩表達了對田豐之死的惋惜,以及對袁紹因自斷臂膀而將走向敗亡的感慨。沮授和田豐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此前已被曹操所擒,田豐又被袁紹殺害,河北的棟樑之才盡失,袁紹的勢力也將逐漸衰落。

4 典故:

十面埋伏:本回中程昱向曹操獻“十面埋伏”之計,這是一種軍事策略,指在戰爭中佈置多層兵力,從各個方向對敵人進行包圍和攻擊,使敵人陷入絕境。曹操依此計成功擊敗袁紹,此計也成為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劉備依附劉表:這一情節反映了當時諸侯紛爭的局面下,弱小勢力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附於強大勢力的現象。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在勢力弱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