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剷除了李中堂,清除了最大的障礙,使得朝堂之上的局勢趨於穩定。然而,他深知,這只是改革的起點。李中堂的倒臺震懾了眾多官員,也讓不少朝中大臣對張宇產生了敬畏。但要讓改革持續進行,必須獲得民心,才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長遠、更穩固。

在朝會後的幾天裡,張宇開始著手進行更加全面的改革規劃。他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召集了各部門的重臣,開始探討具體的施政方針。

“各位愛卿,我一直認為,大清要富強,不只是依靠皇權的穩固,還要關注百姓的生活質量。”張宇目光掃視著在座的官員,語氣堅定,“我要讓百姓知道,我們不只是為了穩固朝堂,而是真正為他們謀福利。”

一名文官低頭默默點頭,心中對張宇的施政理念表示認同,而其他官員則在竊竊私語中重新審視起這位年輕的皇帝。

為了保證改革措施能更好地施行,張宇決定著重改進稅收制度。他命令內務府清查全國的賦稅情況,打擊地方上的貪汙腐敗行為,要求各地大臣嚴格執行新的稅收政策。

他還頒佈了一項“減稅令”,對貧困地區的賦稅進行適當減免,以緩解百姓的負擔。這一舉措立即贏得了百姓的歡呼,而地方官員們則對此舉措議論紛紛,有人稱讚張宇的仁慈,也有人憂慮朝廷收入減少對財政的影響。

在施行這一措施的過程中,系統再次發出了提示:“宿主,您對地方賦稅的調整觸動了不少貪官的利益,建議您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的監督。”

張宇點頭,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不讓任何貪官有可乘之機。他在京中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監察機構,挑選了幾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官員,負責各地的監察事務。同時,他鼓勵百姓舉報貪官汙吏,為百姓提供一個表達不滿的渠道。這一舉措讓地方官員紛紛自省,不敢再放肆斂財,百姓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公平對待。

不過,改革總是伴隨著阻力。張宇的減稅令在部分地方受到了極大牴觸,特別是那些長期習慣收取高額稅款的地區官員,他們暗地裡加以阻撓,甚至私自提高其他稅項以彌補自身的損失。

張宇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他當即命令監察機構嚴查此類行為。幾位地方官員因此被撤職,朝堂上下再次被震懾,不敢再對他的命令置若罔聞。

然而,這一事件也讓張宇意識到,單靠朝堂的力量遠遠不夠。他開始考慮如何在百姓中培養忠實的擁護者。為了鼓舞民心,他決定以身作則,親自下鄉視察,瞭解百姓的真實生活。

在視察過程中,張宇親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艱辛,許多貧苦人家連溫飽都難以維持,生活條件令人心酸。他在一位村民的家中坐下,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村民老實地向他傾訴:“陛下,賦稅雖然減了,但我們還是日子艱難,地裡的收成不好,許多孩子都養不活。”

張宇聽後,感慨萬分。他握住老農的手,鄭重承諾:“我會盡一切努力,改善你們的生活,讓每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回到京城後,張宇立即召集官員,制定了扶持農業的計劃。他下令修繕農田,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並鼓勵各地設立免費的農學課程,以幫助農民提升耕作水平。為了支撐這一計劃,張宇還命令內務府減少宮廷開支,將更多資金用於民生建設。

幾個月後,張宇的舉措逐漸顯現了成效。百姓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農業的產量提高了,稅收政策的調整也讓他們對朝廷充滿感激之情。張宇深感欣慰,知道自己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就在此時,系統又發出一條提示:“宿主,您獲得了‘賢君之名’,民間口碑提升,改革成功的機率增加15%。”

張宇微微一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意識到,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耐心等待。他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