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回府後,皇城司派了人日夜守候,非要趙啟將知道的歷史都寫出來才肯罷休。

趙啟本來想寫的,但是看到皇城司的人來了,反而逆反之心觸發,不再落筆也不寫了。

皇城司的人心想:“高低是位皇子,官家只說讓他寫東西,沒說他不寫怎麼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件事也就拖了下去。

自從高俅兵敗的訊息傳來之後,宋徽宗將蔡京的事情暫緩,詔來童貫進宮問道:“一群潑皮無賴,霸佔水泊,怎麼有如此的本事,朝廷五次發兵都拿不下他。我這次再發兵20萬去攻打他們,還派卿為元帥,這次不要讓朕再失望了。”

童貫回道:“前幾次兵敗都是因為不熟悉地形,那梁山潑有山有水有窪,他們佔了地利,若是官家信任臣,臣保證帶著宋江的人頭回來。”

宋徽宗聽了十分欣慰,這朝堂之上能做元帥的,現在也只有他了。

宋朝是以文治武,是二府三司制,兩府是中書和樞密院,三司就是殿前司和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中書的官員都是文官,中書最高行政長官徽宗時叫太宰,行使宰相職權。

徽宗時期蔡京在位十七年,他開始的職位是右僕射兼門下侍郎也就是副宰相,期間一直沒有正宰相,所以他的太師是榮譽職銜,由於他任職期間沒有正宰相,所以一直大權獨攬。

樞密院最高行政長官是樞密使,地位低於太宰。樞密院負責軍令、調動和高階軍官的任免,不負責實際統兵。

無論中書還是樞密院的官員都由文官擔任。

這樣一套操作下來實際的兵權由皇帝牢牢把握,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

北宋皇帝是怎麼做到的呢?

是透過除了兩府還有一個機構叫二兩司三衙。

二司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親軍司,四位親軍司又分為侍衛親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司三衙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統領禁軍和廂軍;

從中央派出去負責具體軍事行動的人叫率臣,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地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

殿前軍是禁軍中最精銳的隊伍,是技能最好,裝備最好的隊伍,駐紮在京城,主管開封京城大內的治安,也兼管部分廂軍。

侍衛親軍司統領駐紮在各地的禁軍和廂軍。

侍衛馬軍親軍司和侍衛步軍親軍司沒有什麼不同,名稱不同是因為很久之前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司,後來最高長官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王超也是趙匡胤的鐵桿支持者罷職以後,皇帝就不再設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都虞侯,而是將它一分為二,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最高長官改為侍衛親軍馬軍指揮使和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

這樣樞密院有調兵權卻沒有統兵的權利,二司可以統兵卻不能調兵,兩方相互牽制,三衙又互不統屬,他們很難形成合力對皇帝形成威脅。

經過粗略地計算,禁軍一半人留守京畿,一半人駐紮在各地,這樣京城叛亂外面的軍隊可以進京平叛。

同理,如果各地叛亂也可以派出京城中的禁軍前去平叛。

京城內外軍隊數量大體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同時京城的禁軍和各地的駐軍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經常互換駐地。

北宋皇帝就是透過這一系列操作,把平衡玩到極致。

:()回到宋朝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