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尋找的過程嗎?

人在出生的時候,雖然是一張白紙,但是每個人在基因裡或許已經註定了有自己不同的興趣點與使命。

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家人可能依據自己的興趣點與未完成的願望為出發點對後代進行培養,但人生最終是要尋找到你自己的興趣點所在,才能在那裡開花結果。

騎著單車行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衛薇心裡徹底釋然了。

說真的,衛薇有時候也會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如果自己生在60或者70年代,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肯定會獲得一個體面且收入穩定的工作,但自己是一個87年出生的農村女大學生。

畢業之後就面臨著自己找工作的忙忙碌碌。

剛畢業的時候,衛薇一個月的工資是1200元,她還要承擔房租與自己的日常開銷。

不過幸運的是那時的房租相對來說比較低,一個月也就200塊錢左右,所以衛薇才能在鄭州生存下來。

現在衛薇已經在鄭州這座城市打拼了十年。但看自己的生活還是不能光鮮亮麗,還是讓母親為自己的經濟生活充滿了擔憂。

衛薇難免會心生愧疚與怨恨。

但是現在衛薇相信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發財致富的機會,只不過是別的時代發財致富的機會,你作為看客看的明明白白。

自己如果在2015年能夠抓住自媒體的風口,或許現在的經濟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當時衛薇已經接觸到了自媒體,可是並沒有去深入的研究,在那一個寫作即可獲得流量的時代,自己並沒有分得一分羹,所以衛薇錯過了一個發財致富的機會。

現在衛薇也知道再做自媒體確實是有點兒難度,但是自媒體這些平臺依然為像衛薇這樣想要零成本創業的普通人提供了機會。

80後看七八十年代發家致富的風口,有點事後諸葛亮的意思。

其實在衛薇這樣的80後羨慕七八十年代創業風口的時候,那些60與70後何嘗不羨慕他們這群80年代出生的在蜜罐兒里長大的年輕人。

至少80後不再會為填飽肚子而擔憂。

所以在遇到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去面對,而不可以把自己一時的生活低谷完全歸結於時代沒有給我們提供機會。

如果是時代真的是沒有給我們機會,那麼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但是在自媒體時代,在網際網路時代,確實出現了很多新的讓人意想不到的經濟繁榮。

所以何必說時代沒有給我們提供機會,只不過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抓住風口罷了。

抬頭,衛薇已經走到了自己出租屋的小區門口。

衛薇把單車停下。

在用手機關鎖的時候,衛薇忽然意識到自己所騎的單車不也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產物嗎!

腳踏車是在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種交通工具。那個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一輛腳踏車。

衛薇還記得小時候他們家的腳踏車是一輛二八槓大梁的。

衛薇學騎腳踏車用的就是這輛腳踏車,不知道自己摔了多少個跟頭。

但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達,腳踏車已經被電動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替代了。

但是共享單車的創始人胡維維基於解決出行最後1km的問題,把傳統行業與網際網路相結合,不但讓已經走向沒落的傳統行業重新獲得了新的生機,還為一大批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所以說一個人能否抓住時代的紅利,成為普通人實現經濟自由的快速通道。

但是能否抓住洞口在很大程度上與一個人的眼界是有很大的關係。

衛薇以前覺得自己可以在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