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域廣闊,縱使隆慶帝雄才偉略,可對於大明南部的控制也是極其有限的。

很多訊息若是想從南邊傳到京中,再遞到隆慶帝的手裡,然後再經過大臣商議討論最後做出決定,那就太遲了。

況且南部的宗族勢力極強,皇權不下鄉乃是常識,莫說下鄉了,政令下達布政使司後,能不能出城都是個問題。

因此,倭寇一事一出,不少官員紛紛上表,建議隆慶帝調江南、江西、湖廣等地府兵前往鎮壓。

“陛下,此事事關重大,沿海一地多有行商往來,乃我大明與番邦互市之所在,不容有失,請陛下派兵鎮壓!”

“吳大人所言甚是,東南沿海一地海線廣闊,又一片坦途,無關隘地勢可守。

若是被對方站穩腳跟,恐怕東南各州府衙門,也有危險!”

但戶部尚書單守才卻持不一樣的態度,勸諫道:“胡說!兵戈豈有擅動之理!

如今情況不明,賊兵人數幾何,分佈何處、有何目的,我們一概不知。難不成稀裡糊塗的調動各州府之兵去剿滅嗎?”

王子騰站出來反駁道:“尚書大人此言差矣,所謂兵貴神速,軍情既為火情,刻不容緩!

不趁著火勢尚弱之際動手撲滅,難道要等火勢滔天再去後悔嗎?”

單守才聞言瞪了王子騰一眼,冷笑道:“王大人少在這裡偷換概念,巧言令色!

起兵平叛?你知道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嗎?

正如此前吳大人所言,東南沿海無險可守,這也是自古以來鮮有以南伐北成功的原因。

若是賊兵少,則不足為患,不必動用大軍興師動眾,耗費國庫。

若是賊兵勢大,更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調查清楚來源、人數,否則貿然進攻恐損失慘重!”

此言一出,王子騰瞬間啞口無言,可緊接著北靜王又站了出來,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尚書大人的顧慮固然不假,只是你我身處京師,有著重重保護,可沿海的大明子民們,面對著倭寇可就只能束手就戮!

單大人若是顧慮太多,恐致使沿海生靈塗炭吶!小王若是沒有記錯,單大人您也是出身沿海吧?”

單守才沒有理會北靜王,而是端著笏板面向隆慶帝道:“臣卻如北靜王所言,出身沿海潮州府。臣家自高祖父以來,便居於潮州。

臣雖在京任職,可臣之叔伯子侄皆在故土未離。東南沿海有倭寇為患,臣自是心急如焚,憂家中安危。

陛下乃聖明天子,視萬民為兒女,故料想陛下之心,更甚臣此時之情。

只是如臣方才所言,東南沿海一來,承擔著與番邦互市重任,若不查明原因,便大舉興兵,恐生誤會,影響互市一事。

如今我大明以銀為錢,卻又不產銀兩,若因此而導致海貿受阻,恐生禍患。此其一也。

其二,東南沿海一地宗族團結,民風淳樸之餘尚有尚武之風,若是散兵遊勇之輩,誠不足為懼。

其三,相較於沿海等地,淮揚亦是重中之重,若是貿然抽調兵馬,以至腹地空虛,恐又生亂。

其四,大明賴上皇、陛下勤政之功,四海昇平,承平日久,各地府兵恐疏於訓練,貿然出動,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其五,國庫雖有盈餘,然朝廷用銀之處頗多,若不能精打細算,貿然興兵,國庫空虛,非是善事。

故臣請陛下派欽差往東南沿海一查,並下令沿海地區各府州嚴加戒備,尤其要緊守渡口。

待訊息查明,再做決定不遲。

陛下身負千萬黎民安危,還請陛下三思。”

隆慶帝的態度也是傾向於單守才的,因為這個訊息來的屬實太過於蹊蹺了。

倭寇若是肆虐為患,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