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麥冬趕到飯店的時候,天色都黑了。

下午放映完後,他就被教授們拉住討論《僱傭人生》的構思、想法、用意,攝影系對他的運鏡和構圖很感興趣,錄音系對他使用白噪音作為整部片子的聲音,也非常好奇。

最熱情的是95級班主任謝小晶教授,他從讀研究生時就在研究紀錄片,這些年也跟過不少專案。

但說實話,華國的紀錄片創作早已嚴重落後,或者說,一直以來所謂的華國紀錄片,都應該叫歷史紀實。

它可以是紀錄片的一種題材,但不能成為紀錄片本身。

順便說一句,90年代以前的華國紀錄片,其實都是上院線的電影,直到90年後,電視逐漸普及,紀錄片才慢慢轉向電視領域。

但這一過程伴隨著巨大的陣痛。

一方面創作思想落後,無法跳出歷史紀實的藩籬。

其次就是93年電影市場第一次改革,中影逐步下放發行權到各地製片廠、分公司,這一變動導致改革的第一刀就割在紀錄片、科教片等文教片身上——前面說了,紀錄片在此時的放映渠道還是院線。

它的製作方叫新影廠(新聞紀實電影製片廠)。

以前新影廠製作的文教電影,都是由中影託底按價收購,93年第一次改革後,雖然出於宣傳需要,中影依然承擔了70的文教電影收購份額,但剩下30就得交給各廠和分公司自行解決。

這就等於30的紀錄片產出,被突然從計劃經濟丟進市場經濟。

它們的命運可想而知。

而且這個份額還在逐年“平衡”,到96年,中影託底的文教電影收購份額,已經降到50。

圈外觀眾可能不理解,紀錄片以前在華國電影的地位很高,畢竟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只有放紀錄片才能不出錯,不是歷史虛無、靡靡之音。

因此,紀錄片捱了一刀,在某些電影人看來其實是個強烈的訊號——貿然的市場化害死了紀錄片,下一個,就要輪到國產電影了!

謝小晶就抱著這種想法……

不過和某些因循守舊,強烈反對市場化的人不同,謝小晶更傾向透過研究和提升紀錄片創作思想和理論,提升其競爭力。

林麥冬拍攝《僱傭人生》,應用到的偽紀實手法,讓他驚為天人。

偽紀實,這種手法在未來早就爛大街了,但在1996年,它還非常新鮮,不只相對封閉的國內,即便國外,它也是非常新穎的概念——現在還沒有偽紀實的說法,只有相近的思路。

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去年拉斯·馮·提爾等人發起的道格瑪95共同體電影先鋒運動。

這幫丹麥導演,為“新時代”電影規定了十條教條,比如不允許蒙太奇、不允許影片在時間和空間上間離、不允許光學加工和濾鏡等。

某些“教條”和第四代導演的堅持比較相似,比如使用自然光。

但其他教條還是太極端了,以至於這個先鋒運動最後不了了之,反倒是仿照他們的設想,幾年後有幾個年輕人,搞了一部叫《女巫布萊爾》的恐怖片,在阿美莉卡一舉爆火。

反對型別片的拉斯·馮·提爾等人萬萬沒想到,自己奉為神聖的教條,卻讓型別片中的型別片,恐怖題材電影,開拓出了偽紀實的賽道……

謝小晶當然不知道什麼道格瑪95,但他透過林麥冬偽紀實化的故事《僱傭人生》,察覺到了紀錄片新的方向——

紀實故事化!

老實說,林麥冬沒想到自己拍個短片,居然還能帶來這樣的啟發,不過他知道,謝教授受到自己“啟發”的靈光一閃,確實是紀錄片未來的發展方向。

得到林麥冬認可,謝教授越發興奮,若非聊到最後天色擦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