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邊關的捷報(第1/3頁)
章節報錯
數日之後,當呼延瓚的派遣的送信之人到達抵邊城,言呼延瓚和“種家軍”正在歸來的途中,預計三日之後到達。本來因為大勝異族部落聯軍的喜悅慢慢消褪,不過這一次柴宗訓並沒有在隱瞞什麼,向眾抵邊城和百姓說明了異族部落聯軍會就此退去,與呼延瓚和“種家軍”的勝利歸來關係不小。
抵邊城再次陷入了狂歡之中,柴宗訓、种放和呼延瓚久別重逢,自然有一翻敘舊暫且不提。而抵邊城的捷報也彙整合冊,不快不慢的出現在了身為大宋皇帝的趙匡胤的几案之上,奏章之上並沒有太多的描述,唯有聊聊數語。
“我抵邊城軍民與異族聯軍血戰月餘,僥倖勝之。”奏摺是柴宗訓提筆所寫,關於戰爭的描述就只有這麼簡單一句。而封奏摺帶給趙匡胤的震撼卻遠遠不是這麼一句話就能表達的,趙匡胤自己親自為柴宗訓設下諸多限制,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他實在想不明白柴宗訓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麼打贏這一戰的?
邊關三州邊軍精銳幾乎都被他調回開封了,難道說他柴宗訓僅僅是依靠抵邊城城高牆厚,還是說那些異族聯軍實在太沒用了些?
可是不管怎樣,趙匡胤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儘管在趙匡胤的內心之中未必看得起那些所謂的異族聯軍,因為趙匡胤也清楚他們不過和遼國耶律氏爭權失敗的失敗者罷了,並不是遼國的主力。但趙匡胤同樣也明白柴宗訓這一戰打得有多麼的艱難,因為他在趙光義的口中得知了抵邊城的現狀。
抵邊城面臨的不僅僅是缺兵少將的問題,當初趙光義空降邊關三州的時候,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幾乎搬光了抵邊城中的一切。換句話說也許抵邊城中未必有足夠守衛城池的糧食和其他的軍需物資。
趙匡胤很難想明白柴宗訓是如何一一應付這些的,因為在柴宗訓的奏摺上並沒有提。趙匡胤甚至做好了重新失去邊關三州的準備,作為他本人並不看好這力量懸殊的一戰,但是他經已在為明年爭伐南唐做好一切準備。
不論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得為之退讓,如果明年他能一舉拿下南唐,定然先聲奪人,南方諸國在知道作為曾經最強大的國家在自己禁軍強攻之下不堪一擊後,自然會少了抗爭的勇氣,到時候戰敗或者投降不過是時間的問題。雖然說趙匡胤暫時的犧牲了邊關三州,可趙匡胤認為這還是值得的。
邊關三州新附,民心是否真正歸順大宋在趙匡胤看來這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其實在趙匡胤想來最好的打算,就是柴宗訓依舊邊關三州的城池逐一抵抗,最好能拖到他大軍戰勝南唐揮師回援的一刻。可是戰爭走向,卻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甚至連身為他智囊的趙普也很是意外。
因為異族部落聯軍發現通往抵邊城的捷徑,而戰爭一開始就在抵邊城打響,甚至在第一天的時候就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這一切的一切都出乎趙匡胤和趙普的預料,趙普還向趙匡胤說過自己的推測:如果異族部落聯軍對抵邊城圍而不攻,將戰事拖入冬季,也許這場戰事甚至會晚於趙匡胤爭伐南唐結束。
顯然!不論是阿不臺還是柴宗訓都沒有趙普這樣的耐性,或者說倒也不是二人這樣的耐性,只是二人面臨的實際情況都逼得二人不得不做了速戰速決的策略來。草原“打秋風”本來就是為了劫掠整個過冬的糧食儲備,只是這一次草原各部落由於對抵邊城的錯誤估計,一個個都是下了血本。
而抵邊城不樂觀的情況,他唯有逼得柴宗訓不得不挺而走險,派出了呼延瓚和“種家軍”行昔日霍大膘騎居狼封胥之事。只是這一次呼延瓚由於手中力量的關係,並不是像霍去病一般堂堂正正的殺上門,而是玩起了渾水摸魚的手段。
兩邊都有不得不戰的充足理由,趙普的猜測只是雙方都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才會作出的策略。只可惜趙普深居開封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