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陽邑,後遷居下邽。他與李白、杜甫並稱唐代三大詩人,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其主要經歷及特點如下:

1. 早年經歷與才華展露: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五六歲開始學習作詩,九歲通曉音韻。建中三年,因戰亂全家搬離新鄭,先後遷往宿州、越中。貞元十六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以《性習相遠近賦》《玉水記方流詩》、策問五道順利透過殿試,獲第四名,賜進士及第。

貞元十四年,他到江南探望從叔和長兄,並參加宣州州府考試,獲得鄉貢資格。其早年的詩歌創作便展現出較高的天賦,16歲時憑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名聲大振。

2. 為官生涯與政治作為:

直言敢諫:元和三年,白居易被封為左拾遺。在此期間,他和翰林學士李絳、崔群紛紛上書為元稹鳴冤,還勸諫制止皇帝允許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進絹為魏徵子孫贖宅、制止皇帝加河東王鍔為平章事等。尤其是在憲宗意圖任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招討使一事上,白居易面諫憲宗停止任命,言辭懇切,後又請求憲宗放棄對河北用兵,諫言數千句,多數被憲宗採納。

地方任職:白居易曾先後擔任盩厔縣尉、江州司馬、忠州刺史、杭蘇二州刺史等職。在地方上,他積極治理,比如在忠州任上減寬刑獄和稅賦並開路植樹;在杭州和蘇州等地任職期間治理西湖水並修建堤壩,同時開路種樹以利民生。

晚年仕途:文宗即位後,拜白居易為秘書監並賜予金紫,之後被封為晉陽縣男,不久他稱病東歸洛陽,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後擔任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進封馮翊縣開國侯。

3. 文學成就與詩歌風格:

題材廣泛:他的詩作題材涵蓋社會生活、自然景觀、愛情離別等各個方面。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賣炭翁》《觀刈麥》等諷喻詩,這類詩以補察時政為目的,體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百姓的同情;也有書寫歷史或現實題材的“感傷類”長篇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具有抒情意味,藝術成就頗高;還有表達生活見聞與內心感受的閒適詩,體現出他在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

風格特點:其詩歌風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意境深遠。他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樣簡單而富有哲理的詩句,廣為流傳。

4. 文學影響:

詩歌理論: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與元九書》是他詩論的綱領,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後世影響:他的詩歌作品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還傳播到了西域、朝鮮、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總之,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他的詩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劉禹錫(772 年~842 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他是唐代哲學家、文學家、大儒、詩人,有“詩豪”之稱。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遊學與仕途順利:劉禹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 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親劉緒曾在江南為官,他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貞元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