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 年—761 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山西祁縣,後舉家遷往蒲州,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少年才子:王維天性聰慧,九歲時便可作詩吟句。十五歲時,他和弟弟王縉離開家鄉,遊歷長安,結交名士權貴。十七歲時創作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展現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初入仕途:開元九年(721 年),王維進士及第,擔任太樂丞,但很快因手下人私下舞黃獅子一案,被貶到山東濟州,成了看糧倉的九品小官——司倉參軍,在濟州待了四年多。

亦官亦隱:離開濟州後,王維曾在淇上隱居,後跟著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開元二十三年(735 年),他向宰相張九齡獻詩,被舉薦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王維升為監察御史,同年秋季前往涼州,擔任監察御史兼節度判官,期間創作了大量邊塞詩,如《使至塞上》。後來他又回到長安繼續擔任監察御史等職。天寶元年(742 年),王維轉任左補闕,開始經營藍田輞川別業,並寫下《輞川集》。

晚年經歷:天寶十五載(756 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叛軍俘虜,被迫擔任給事中。叛亂平定後,王維的弟弟王縉上書為他贖罪,王維才得以赦免。此後,王維歷任太子中允、中庶子、尚書右丞等職。上元二年(761 年),王維因病辭世,葬於輞川清源寺西。

2. 主要作品:

詩歌方面:王維長於五言詩,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派詩人,被稱作“詩佛”。其詩歌現存約 400 篇,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山居秋暝》描繪了清秋薄暮雨後初晴時的山村圖景,體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使至塞上》是其邊塞詩的代表作,記述了出使邊塞時的所見所聞,抒發了悲壯情懷和孤寂心情;《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一首經典的送別詩,在唐代被譜寫成歌曲演唱。

文章方面:有《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白鸚鵡賦》《為畫人謝賜表》等。

繪畫方面:擅長草書隸書和山水畫,首創宣暈畫法,明朝董其昌推他為“南宗繪畫之祖”,相傳《雪溪圖》《寫濟南伏生像》《輞川圖》《袁安臥雪圖》《黃梅出山圖》等是他的畫跡,但如今大部已遺失。

3. 藝術成就:

詩歌創作: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風格多樣,基調自然優美、清雅沖淡。他將詩情畫意、音樂美、禪趣高度結合,並將詩人形象和山水景物交融,蘇軾評價其詩歌特徵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繪畫成就:他在山水畫中用水墨的濃淡渲染,採用“破墨”技法,用黑白二色表現無念無心的禪宗思想,打破了之前的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透過水與墨的韻味表現靜謐的禪境,被後人奉為文人畫“始祖”。

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世稱“孟襄陽”,因未曾入仕,晚年隱居,又稱“孟山人”“鹿門處士”。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隱居: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書香之家,9 歲時與弟弟一起在孟氏故園讀書,作詩刻苦,少年時便詩才卓著。20 歲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風基本形成。23 歲時與好友張子容同在鹿門山隱居讀書,期間作《夜歸鹿門歌》,詩名在鄉中有譽。

漫遊求仕:25 到 35 歲間,辭親遠行,漫遊吳越之地,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曾遊洞庭湖,干謁張說,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干謁無果後歸家讀書,後又赴洛陽、長安等地求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