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那段戰亂的年代,本門差點斷了傳承,留下來的先祖不多,輩分最大的那一位是研習金剛經的祖師。

後來重啟山門,祖師賜排輩分時,按佛門慣例要用偈語,這位師祖就用了金剛經上的偈語:“金剛一心,即非非心,傳持偈語,福德永昌。”

之後的第一代是“金”字輩,第二代是“剛”字輩,第三代是“一”字輩,第四代是“心”字輩,以此類推。

按這樣排序下來實際也無不可,當中重複的字去除掉就好了,這在歷史上也是有先例的。

原本平凡無奇的事情,在歲月的流轉中卻意外地掀起了波瀾。一位名字中帶“福”的衙內率隊而至。這本是稀鬆平常之事,畢竟名字中帶“福”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廟中卻有幾位與方丈不和的“高僧”,他們心懷不滿,於是向外界舉報了寺廟內部的輩分排列問題。

這位衙內恰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疑惑地想著:要與自己排輩分?“福”字輩的人似乎還未出生,難道要自詡為他的祖宗?這一發現立即引發了嚴重的後果,寺廟遭到了取締、抄家的懲罰,一時間廟內人心惶惶,亂作一團。

方丈急忙以佛門規矩與世俗不相通的理由進行解釋,但那些有意找茬的人根本不願傾聽。在鑼鼓喧天、人山人海之中,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一片混亂、一地雞毛。

這場風波持續了很長時間,最終驚動了某位大人物。這位大人物曾在戰爭年代與隊伍失散,躲在寺廟中得到了前輩僧人的庇護。他與衙內的勢力相當,出於對當年一粥一飯的感恩之情,他給了方丈一次當眾解釋的機會。

於是,衙內們對寺廟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方丈則一一承認了錯誤,並對所有問題進行了解釋和反思。儘管其中不乏無理取鬧、無中生有的指責,但方丈態度誠懇,最終得以過關。

然而,唯獨輩分排列的問題涉及到了衙內的面子,實在無法迴避。這個裡應外合、內外勾結的鍋最難甩掉。

在絕境中,方丈的求生欲激發了他的智慧。他急中生智地解釋道:“我們‘金剛一心即非非心’的偈語只是為了起名方便而有所參考,並非真正的輩分排列。光‘心’字就有兩個,‘非’字也有兩個,‘心’字輩的人可能是師祖,也可能是徒孫。我們小廟的輩分一直比較混亂,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被誤傳了。信佛的人都是隨遇而安,師傅可以是徒弟,徒弟也可以是師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輩分毫無關係。”

最後,方丈請幾位鬧得最兇的衙內重新修改規則,但這幾位衙內拿起經書一看,通篇能認識的字不到一手,於是嚴詞拒絕了這個請求。畢竟,衙內們也是要追求進步的,怎麼會願意為寺廟背書呢?於是,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次成功的糊弄被方丈當成力保本門不失的功績,糊弄人的說辭就糊弄成了傳承。“心”字輩還好一點,畢竟隔著遠,這個“非”字輩就有點尷尬了,所有高僧齋戒誦經請示佛祖後,商議結果是,第一代“非”字輩名字統一用一個字,第二代全都用兩個字,好在沒有第三代,如果重複七代人,每個人的名字都是一句詩詞了。

浩劫之後,曾經出賣寺廟的僧人被定義成了叛徒,能走的幾乎都走了。大環境使然,被吃到瓜嘮的人太多,非常大師這一支的直系先祖出過陷害方丈的叛徒,還不止一名,非常大師就被賜名了一個“禮”字。

那個年代非禮這個詞還沒有傳入現代的意思,頂多就是孔老夫子的話:有來無往非禮也。僅僅是不合於禮的意思,倒是也算貼切。

誰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後來越來越古怪,而且傳播甚廣,導致有些扭曲。

大師自己是有著堅毅的平常心,但出門參加活動也確實不方便。老話說,長的醜,沒關係,平常心就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