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章 年治水有動靜,期待能沾光(第1/3頁)
章節報錯
正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509年,大明王朝的天下,已歷經了百餘年的風雨更迭。這天下,看似繁華依舊,那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街邊的店鋪林立,幌子在風中搖曳,有賣綢緞布匹的,那綾羅綢緞的色澤在陽光下透著幾分華貴;有賣筆墨紙硯的,店裡時常傳出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談笑聲;還有那酒肆茶樓,整日裡飄散著酒香與茶香,各路行人匯聚於此,或高談闊論,或小聲私語,談論著這世間的萬千事兒。
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實則暗潮湧動。水利之事,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當時的地方誌中這般記載著:“正德四年,多地水患頻仍,江河決堤、氾濫成災之處屢見不鮮,百姓苦不堪言,田園盡毀,流離失所者眾。朝堂之上,對此亦憂心忡忡,遂下令各地官員著力治水,徵調民夫,籌備物料,欲解水患之困,還百姓安寧之境。”治水一事,就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這平靜的湖面,在整個大明的版圖上掀起了層層波瀾,也讓無數百姓的心中燃起了不同的希望與期待,咱們故事的主人公趙福生,便是其中之一。
趙福生,本是京城郊外一個小村莊裡的普通農夫,年近三十,生得一副憨厚老實的模樣,面板因常年在田間勞作被曬得黝黑髮亮。他為人善良,只是偶爾透著一股子莊稼人的執拗勁兒。家中有幾畝薄田,靠著一家人辛勤耕耘,雖談不上富足,倒也勉強能餬口度日。
這一年,聽聞治水有了大動靜,說是要在附近的河道上修築堤壩、疏浚河道,趙福生的心裡就打起了小算盤。想著若是能去治水的工地上謀個差事,掙些銀錢,那家裡的日子便能寬裕許多,說不定還能給孩子添幾件新衣裳,給媳婦買點平日裡捨不得用的脂粉呢。
主意已定,趙福生便和村裡幾個相熟的後生一合計,大家也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於是結伴往那治水的工地而去。一路上,他們看著沿途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只見那田間有些地方還殘留著之前水患過後的痕跡,大片的莊稼倒伏在地裡,泡得發爛,一些農舍的牆壁上,也留著被水淹過的水漬,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遭受的苦難。
好不容易到了治水的工地,那場面可真是熱鬧非凡。監工的官員們站在高處,拿著名冊吆喝著,民夫們來來往往,有的扛著沙袋,有的推著獨輪車,車上堆滿了石料、泥土等物料。趙福生他們趕忙上前去尋那負責招工的小吏,小吏上下打量了他們一番,皺著眉頭說:“你們幾個,看著倒是有把子力氣,可這治水的活兒可不輕鬆,得吃苦耐勞,莫要中途當了逃兵啊。”趙福生忙賠著笑臉說道:“大人放心,我們都是莊稼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受累了,定能好好幹活兒。”
就這樣,趙福生他們算是正式在治水工地上紮了根。每日天還未亮,趙福生便和眾人一同起身,簡單吃些乾糧,就投入到忙碌的勞作中。那修築堤壩的活兒,著實累人,要先把沉重的石塊搬運到指定位置,再用泥土夯實,趙福生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手上也磨出了好幾個血泡,可他咬著牙,一聲不吭,心裡想著家裡的妻兒老小,就覺得這辛苦都是值得的。
和趙福生一同幹活的,還有個叫劉二麻子的,這人性格有些滑頭,平日裡總想著偷懶耍滑。有一回,趁著監工不注意,劉二麻子悄悄躲到一旁的草叢裡偷懶,還拉著趙福生說:“福生啊,別傻幹了,這活兒哪有個頭兒啊,咱偷會兒懶也沒人知道。”趙福生瞪了他一眼,正色道:“這可不行,咱既然拿了工錢,就得幹好活兒,這治水可是關乎大家夥兒的性命呢,要是堤壩修不好,再來水患可咋辦?”劉二麻子撇撇嘴,嘟囔著:“就你實誠,哼。”
在工地上,除了這些民夫,還有些從京城來的工匠,他們負責指揮施工,確保堤壩修築得牢固。其中有個老工匠,姓陳,手藝精湛,在這方面頗有經驗。趙福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