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0章 年 去法國(第1/4頁)
章節報錯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華夏大地正處於風雲變幻、動盪不安之時。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那不平等條約如一道道枷鎖,束縛著國家的命脈;內則軍閥混戰,硝煙四起,各路軍閥為了爭搶地盤、擴充勢力,全然不顧百姓死活,使得生靈塗炭,田園荒蕪,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可即便在這亂世之中,仍有一群心懷壯志、渴望救國的熱血青年,他們不願眼睜睜看著國家就此沉淪,聽聞赴法勤工儉學能尋得救國之良方,習得先進之學問,便紛紛響應,由此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猶如那暗夜之中燃起的點點星火,給這灰暗的世道帶來了一絲別樣的光亮。
據《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簡史》記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最初是由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發起倡導的。他們認為,青年學生到法國去半工半讀,既能以勤工的手段解決求學費用,又可直接接受歐洲文明的教育和薰陶,回國後可以致力於改良中國社會。這一倡議,得到了眾多進步青年的響應,各地紛紛組織相關機構,協助青年們辦理赴法事宜。自1919年至1920年,赴法人數劇增,諸多青年懷揣著理想與抱負,踏上了這條遠渡重洋的求學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學識素養,但都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期望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汲取知識的養分,為拯救祖國尋覓一條光明大道。”這一場赴法勤工儉學潮,承載著無數青年的希望與憧憬,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印記,影響著諸多領域的發展,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軌跡,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叫林宇軒,本是北平城裡一個家境普通的教書先生之子,自幼便在父親的薰陶下,讀了不少聖賢之書,心中對國家的命運有著深深的憂慮,也懷揣著滿腔的報國之志。平日裡,我常與一幫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聚在一起,談論著時政,探討著如何才能讓這飽受苦難的國家重新煥發生機,可總是愁於找不到那切實可行的法子。這赴法勤工儉學潮的訊息傳來,彷彿在我那迷茫的心頭點亮了一盞明燈,讓我看到了一絲曙光,心中萌生出了也去法蘭西闖蕩一番的念頭,想著或許能在那裡學到些救國救民的真本事,回來好為這破碎的山河貢獻一份力量。
起初,這訊息只是在學校裡、街巷間的一些進步青年圈子裡悄悄傳開,大傢俬下里都在熱烈地討論著,那眼中閃爍著的,皆是興奮與期待的光芒。
一日,我與好友陳啟明在街邊的茶館裡相聚,剛一坐下,他便迫不及待地說道:“宇軒,你聽說了沒?如今這赴法勤工儉學可是越來越熱了,好多人都打算去呢,我想著咱們是不是也該去試一試呀?”
我微微點頭,眼中滿是嚮往之色,回應道:“我也正有此意啊,如今國內這局勢,咱們空有一腔熱血,卻難有施展之地,若能去法國,既能學習先進知識,又能親身感受那西洋的文明,說不定回來就能幹一番大事業了。”
陳啟明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笑著打趣道:“哈哈,那倒是,到時候咱們學成歸來,可就是有大本事的人了,定要讓這亂世變個模樣,讓那些列強和軍閥都瞧瞧咱們的厲害!”
我也跟著笑了起來,可笑著笑著,心中卻又湧起一絲憂慮,說道:“不過,這一去畢竟路途遙遠,又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啊。”
陳啟明拍了拍我的肩膀,一臉堅定地說:“怕什麼,咱們連這亂世都不怕,還怕那點困難?只要能學到本事,回來救國,啥苦咱吃不得呀!”
我聽了他的話,心中的憂慮稍稍散去,重新燃起了赴法的決心。
而在這背後,那些倡導赴法勤工儉學的先輩們,正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為青年們籌備著一切。
李石曾先生忙著聯絡法國的學校、工廠,希望能為學生們爭取到更多合適的勤工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