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1章 年 調整方針正式確定(第1/3頁)
章節報錯
1961年,新中國正處在艱難的過渡階段,此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左”傾錯誤,加上連續幾年的嚴重自然災害,讓整個國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民生困境。工業生產秩序被打亂,農業產量大幅下滑,糧食短缺、物資匱乏等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人,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艱難之中。
當時的歷史文獻這般記載著:“辛丑年,國困於前時之失與天災之患,經濟頹勢盡顯,工農皆受重創,民生多艱,亟待撥亂反正,尋一良策以挽頹局,調經濟、穩民生,遂有調整方針應勢而出也。”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深刻認識到必須對現有的經濟政策等進行全面調整,以儘快恢復國民經濟,讓國家重回健康發展的軌道。
李求實,四十歲,是一名地方上的經濟工作幹部,他出身於東部沿海的一個小商人家庭,自幼便對經濟事務有著濃厚的興趣,也目睹過舊中國經濟的混亂與破敗。新中國成立後,他懷著滿腔的熱情投身到國家的經濟建設當中,憑藉自己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沉穩務實的性格,在工作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地方經濟工作的重要參與者。
當得知中央要確定調整方針的訊息時,李求實的心中既有著期待,又深感責任重大。他明白,這一調整方針對於國家當前的困境來說,猶如救命稻草一般,而自己身處地方經濟工作一線,更要積極響應,把調整工作落實到位,為恢復地方經濟貢獻力量。
李求實所在的地區,之前在“大躍進”時期也是大搞工業建設,盲目追求高指標,建了不少工廠,可由於缺乏合理規劃、技術支撐以及配套的資源,很多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過關,還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村地區因為過度強調公社化,集中勞動等模式,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挫傷,糧食產量連年下降。
在一次地方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李求實率先發言道:“同志們,咱們現在面臨的形勢大家都很清楚,之前那些做法確實不符合實際情況,現在中央要出臺調整方針了,咱們得好好抓住這個機會,從咱們本地的實際出發,對工業和農業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調整啊。”
其他幹部們也紛紛點頭,大家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急切地想要改變現狀。
會後,李求實便馬不停蹄地深入到各個工廠去調研實際情況。他走進一家機械廠,看到車間裡擺放著不少生產出來的零部件,卻因為精度不夠,無法用於後續的組裝,只能堆在角落裡。
“廠長,咱們得好好分析下這些質量問題啊,不能再這樣盲目生產下去了,現在要按照調整方針,把生產計劃和質量把控都重新規劃一下。”李求實皺著眉頭對廠長說道。
廠長無奈地嘆了口氣說:“李幹部,我們也知道有問題,可之前上頭要求產量,我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啊,現在您來了,可得給我們指條明路呀。”
李求實和廠裡的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坐下來,仔細研究生產流程,找出了其中不合理的環節,比如一些裝置老舊卻一直沒更新,工人的操作培訓也不到位等問題。然後,根據調整方針中關於整頓工業企業的要求,他幫助工廠制定了新的生產計劃,優先對關鍵裝置進行更新改造,組織工人進行技術培訓,並且強調要以質量為核心,不再單純追求產量。
在農村方面,李求實更是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他來到各個公社,和農民們面對面交流,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困難。在一個名叫向陽公社的地方,農民們向他大倒苦水,說之前幹活都是大幫哄,幹多幹少一個樣,大家都沒了積極性,土地也沒種好。
李求實聽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說:“鄉親們,我知道大家受委屈了,現在上面有了新的調整方針,咱們要改變這種情況了。咱們可以搞一些靈活的生產責任制,把土地按照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