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清朝同治八年,此時的中國仍舊在艱難中謀求變革與發展。歷經多年的內憂外患,雖太平天國運動已平息數年,但國家的創傷仍在緩慢修復,經濟復甦之路崎嶇坎坷,社會秩序也還在不斷調整完善之中。而在對外方面,西方列強的壓迫絲毫未減,不平等條約猶如一道道枷鎖,束縛著國家的發展。然而,洋務運動在洋務派的不懈努力下持續穩步推進,各類洋務企業紛紛建立並逐步走上正軌,新式學堂也在為國家培育著一批批不同於傳統的人才,西方的先進技術與理念正一點點地在中國落地生根,在這一年,洋務運動推進中的成果開始初現端倪,猶如點點曙光,讓人們看到了國家透過學習西方走向富強的一絲希望,儘管前方依舊困難重重,但這些成果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到這場變革之中。

據《同治朝洋務運動進展紀要》記載:“八年,洋務諸事進展頗佳,成果漸顯。江南製造總局所造槍炮質量大為精進,不僅裝備吾國軍隊,且有少量出口海外,揚吾國之威;福州船政局所造艦船亦漸成規模,數艘新式戰艦下水試航,航行效能優良,為吾國海防添力;新式學堂培育之人才,或精於技術,或通外語,漸入各洋務機構施展才能,助洋務事業蓬勃發展,雖守舊派時有非議,然洋務之成效已不容置疑,實乃國家之幸事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不難看出當時洋務運動在這一年所展現出的積極成果以及其面臨的外部爭議,洋務派們懷揣著希望,在質疑聲中繼續砥礪前行。

阿才,是個性格沉穩又踏實的年輕人,平日裡話不多,但做起事來那是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得很。他一旦接下了任務,就一定會想盡辦法把它做到最好,從不會敷衍了事。不過,他有時候也有些過於保守,不太願意輕易嘗試新的、沒把握的事情,總是擔心會出岔子。阿才本是江南製造總局裡的一名普通技術工人,靠著自己精湛的手藝,在這廠裡已經工作了好些年頭,一直默默為製造槍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隨著洋務運動在這一年成果初現,阿才所在的江南製造總局也發生了諸多變化,而他也親身經歷了這些變化,開啟了一段充滿收穫與思考的歷程。

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江南製造總局的車間,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車間裡瀰漫著機油和鋼鐵的味道,工人們正忙碌地操作著各種機器,打造槍炮的零部件。阿才負責的是槍炮膛線的加工工序,這可是個精細活,要求極高的精度,稍有偏差,就會影響槍炮的射擊效能。

阿才熟練地啟動機器,拿起一塊待加工的材料,聚精會神地開始操作起來。這時,車間的管事走了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阿才啊,今年廠裡可有新要求了,上頭說了,咱們製造的槍炮質量得再往上提一提,要和那些洋人的槍炮比比高低呢。”

阿才抬起頭,看著管事,堅定地點點頭說:“管事放心,我一定盡力把好這道關,保證不出差錯。”

管事笑了笑,又接著說:“這可不是光靠你盡力就行的,廠裡最近從國外引進了一些新的加工裝置,還請了洋師傅來指導,你可得多跟著學學,把那些先進的技術掌握了,咱這槍炮才能越造越好啊。”

阿才聽了,心裡既期待又有些擔憂,期待的是能學到新本事,擔憂的是自己能不能儘快掌握這些新東西呢。

沒過幾天,那批新裝置就運到了廠裡,洋師傅也跟著來了。阿才看著那些嶄新的、造型奇特的機器,心裡滿是好奇。洋師傅開始給工人們講解裝置的操作方法和原理,可那洋師傅說的是半生不熟的中文,再加上那些專業術語,阿才聽得是一頭霧水,好多地方都沒弄明白。

下課後,其他工友們都陸續離開了,阿才卻留了下來,他拿著本子,走到洋師傅跟前,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夾雜著中文,磕磕巴巴地問洋師傅一些沒聽懂的問題。洋師傅一開始還有些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