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6章 年 荊襄流民起義平定(第1/4頁)
章節報錯
成化十二年,大明的天下看似山河穩固,可那荊襄之地,卻宛如一鍋將沸的水,暗流湧動,危機四伏。荊襄地處湖廣、河南、陝西三省交界,山川險阻,土地肥沃,本是流民匯聚之所,多年來,流民們飽受困苦,為生計所迫,終是掀起了一場震動朝野的起義,讓朝廷頭疼不已。
據《明史·項忠傳》記載:“十二年,荊襄賊劉通等作亂。通,河南西華人,有膂力,縣治前有石獅重千斤,通手舉之,人稱劉千斤。聚眾流民,據險為亂,劫掠郡縣,勢頗張。”這簡短的文字,卻道出了那荊襄流民起義的緣起與洶洶之勢,那劉通憑藉著一身勇力,召集眾多同樣受苦的流民,憑藉荊襄的險要地勢,與朝廷對抗,使得周邊郡縣不得安寧,也由此拉開了一段血雨腥風,卻又充滿權謀與掙扎的故事帷幕。
在襄陽城中,住著一位名叫李逸塵的年輕捕快,年方二十有八,生得面容剛毅,濃眉大眼,身姿矯健,一身皂衣盡顯幹練。他為人正直,心懷俠義之心,對這荊襄之地的流民之苦雖有耳聞,卻也無奈於自己的身份,只能在這亂世中盡力維持著城中的治安。此次流民起義爆發,襄陽城作為臨近之地,人心惶惶,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愈發重大了。
這日清晨,李逸塵如往常一般在城中巡邏,街巷裡的百姓們神色慌張,交頭接耳地談論著流民起義的事兒。有的說那劉通領著流民已經攻下了幾處小村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有的則擔憂著這襄陽城怕是也保不住了,都在盤算著要不要收拾細軟逃走。李逸塵聽著這些傳言,眉頭緊皺,心中暗道:“若任由這起義之勢蔓延,受苦的終究是百姓啊,得想個法子才好。”
回到縣衙,捕頭召集了一眾捕快,面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如今那荊襄流民起義鬧得越發厲害了,咱們襄陽城隨時可能受到衝擊,上頭有令,務必加強巡邏,不可讓那些流民亂黨混入城中,若有異動,即刻稟報。”眾人齊聲應是,李逸塵更是握緊了腰間的佩刀,下定決心要守護好這一方百姓。
可沒過幾日,便傳來了不好的訊息,有一夥流民趁夜摸到了襄陽城外,意圖攻城。李逸塵隨著大隊的官兵趕到城牆上,只見城外火把通明,流民們拿著簡陋的武器,喊殺聲震天,那一張張因飢餓與困苦而扭曲的面容,在火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猙獰。
官兵們趕忙搭弓射箭,阻止流民靠近,一時間,箭如雨下,流民們雖死傷不少,可卻依舊前赴後繼地往前衝。李逸塵看著這場景,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這些流民也是被逼無奈,可如今這般攻城,只會讓更多的人喪命。
這時,流民中有人喊道:“城裡的官老爺們,我們本也是良民,可被這世道逼得沒了活路,才不得已起義,你們若是識相,就開啟城門,放我們進去,大家一起討個活路,否則,等我們攻進去,定要讓你們血債血償!”官兵們聽了,大罵著回擊,雙方的對峙愈發激烈。
好在襄陽城城牆堅固,城中糧草也還算充足,流民們攻了一夜,終究沒能破城,只得暫且退去。可這一戰,也讓城中的百姓更加恐慌了,不少人開始囤積糧食,緊閉家門,生怕流民再來。
朝廷得知襄陽城的情況後,決定派遣大軍前來平亂,由一位名叫王鎮的將領率軍。這王鎮乃是久經沙場之人,為人剛愎自用,他接到命令後,便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往荊襄之地。
李逸塵聽聞朝廷大軍將至,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想著這下總能平息這場動亂了吧。王鎮的大軍來到襄陽城後,稍作休整,便開始向流民盤踞的山區進發。
那劉通得知朝廷大軍前來,也沒有絲毫畏懼,他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在山中設下了重重埋伏。王鎮起初並不把這些流民放在眼裡,覺得他們不過是烏合之眾,可真進了山,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大軍剛走到一處山谷,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