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章 年 華燧會通館印書(第1/4頁)
章節報錯
弘治十七年,歲在甲子,大明天下在孝宗皇帝的勤勉治理下,倒也呈現出一片祥和繁榮之象。江南之地,更是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水網交織間,市鎮林立,商船往來如織,處處透著富足的氣息。文化之風亦如那春日裡的繁花,開得絢爛,文人墨客匯聚,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好不熱鬧。然而,在這一片文化昌盛的背後,書籍的印製與傳播卻有著諸多的侷限與故事,而華燧的會通館印書,恰在這一年,如同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據《無錫縣誌》記載:“華燧,字文輝,少於經史多涉獵,好校閱異同,輒為辨證,手錄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質焉。既而為銅活字板以繼之,曰‘會通館’,印者自《六經》、子、史,以至九流百家,罔不畢備。”寥寥數語,卻道出了華燧此人對學問的痴迷以及那開創銅活字印書的創舉,也讓人窺見了會通館印書在當時文化領域的獨特地位與影響。
且說在無錫城中,有一位名叫蘇墨軒的年輕書生,年方二十有五,生得面容清秀,身姿挺拔,一襲青衫更襯得他儒雅不凡。他自幼便對那聖賢之書痴迷不已,一心盼著能透過科舉入仕,一展自己的滿腹經綸,也好光宗耀祖,為這世間做些有益之事。蘇墨軒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只是偶爾透著一股讀書人的執拗勁兒,對世間不平之事,總忍不住要評說幾句,在同窗好友之中,頗有些威望。
這日清晨,陽光透過那雕花的窗欞,斑駁地灑在蘇墨軒那略顯簡陋卻整潔的書房之中。他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洗漱過後,便坐在書桌前,翻開那本已經被翻得有些破舊的《論語》,搖頭晃腦地誦讀起來。家中的老僕在一旁輕聲說道:“少爺,您這般刻苦,此次科舉定能高中呀,到時候可就能入朝為官,那可就威風了。”蘇墨軒微微一笑,說道:“我所求並非只是那威風,若能習得真才實學,為這世間做些實事,那才是真正的榮耀呢。”
待他誦讀完畢,便收拾好書卷,準備去書院與同窗們一同探討學問。走在無錫那繁華的街道上,只見街邊的店鋪琳琅滿目,小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行人來來往往,有那富家公子騎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昂地走過,也有普通百姓為了生計,挑著擔子,滿臉疲憊卻又透著堅毅。蘇墨軒看著這市井百態,心中感慨萬千,暗暗想著日後若能為官,定要讓這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些。
到了書院,同窗們也都陸續到了,眾人圍坐在一起,先是交流了一番近日讀書的心得,隨後話題便轉到了當下的文化之事上。一位名叫李逸風的同窗皺著眉頭說道:“諸位,你們可聽聞了華燧華先生的會通館印書之事呀?”眾人一聽,都紛紛豎起了耳朵,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蘇墨軒心中也是一緊,他雖平日裡一心只讀聖賢書,可對於這城中文化界的大事,也有所耳聞,便問道:“這會通館印書,到底是怎樣一番情形?我只知如今書籍印製不易,想來華先生此舉必有其深意吧。”
李逸風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道:“我聽家中長輩說,那華先生本就是個痴迷學問之人,平日裡喜好校閱書籍,辨析異同。如今啊,他竟是用銅活字板來印書了,取名叫會通館呢。這會通館印出的書,種類繁多,從那《六經》、諸子百家,到那九流雜學,可謂是應有盡有呀。聽聞這銅活字印書,可比以往的雕版印刷方便快捷多了,不少學子都盼著能得一本會通館印的好書呢。”眾人聽了,皆是一驚,蘇墨軒更是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說道:“若真如此,那可是大好事啊,以往那雕版印刷,費時費力不說,一本書的成本頗高,尋常人家哪能買得起多少書呀。這銅活字印書,若是能推廣開來,那知識傳播可就更廣了,於咱們這些學子而言,也是一大幸事吶。”
眾人正議論著,書院的先生走了進來,見他們神色嚴肅地討論著,便問道:“你們在說何事,這般認真?”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