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六年,大明的天下一片昌盛之象,國威遠播四海,周邊諸多小國皆對大明心懷敬畏,或遣使朝貢,或請求冊封,以得大明庇佑,也好在那紛繁複雜的天下局勢中尋得安穩立足之地。成祖朱棣,這位有著雄圖偉略的帝王,秉持著“懷諸侯,柔遠人”之念,向來樂於對周邊各國施以冊封,彰顯大明作為上邦大國的恩澤與威嚴,讓四方來朝,萬邦咸寧。

《明史·外國傳》有載:“永樂中,數有事於外國,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帝方招徠絕域,屢遣使頒敕往撫之,凡以冊封、賜印、冠服、文綺者,不一而足。”由此可見,彼時大明對外交往頻繁,透過冊封等諸多手段,與周邊各國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絡,構築起了一幅以大明為中心的天下秩序圖景,而這也為圍繞“1418年 遣使冊封周邊各國不要冊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外交風雲、關乎大明與周邊國際關係的歷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本是禮部的一名小吏,名喚林文,生得眉清目秀,身形略顯單薄,卻透著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氣。自幼便飽讀詩書,對那經史子集、禮儀典章頗為熟悉,一心想著在這禮部之中,憑藉自己的學識,為朝廷效力,將那禮儀之道傳揚四方,也好讓大明的威嚴與仁德盡顯於世。我性子有些執拗,凡事心裡頭認定了對錯,便很難改變想法,且為人又極重規矩,眼裡容不得半點兒不合禮儀之事,可未曾想,這執拗的性子,竟讓我在這遣使冊封之事上,與眾人唱起了反調,至於這其中的曲折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那一日,我正在禮部衙門裡整理文書,忙碌間,聽聞上司們在商討著此次遣使冊封周邊各國的事宜。說是有幾個藩國,新近派了使者前來,言辭懇切地請求大明給予冊封,聖上已然應允,如今便要安排合適之人作為使節,帶著詔書、印璽等物,前往各國完成冊封之禮。

我心中一動,想著這冊封之事,雖說向來是彰顯大明恩澤之舉,可近些年來,卻好似有些變了味兒。有些藩國,得了冊封后,並未真正感恩戴德,反而是陽奉陰違,依舊在背地裡做著些不利於大明的事兒,甚至還時常藉著大明冊封之名,在周邊欺壓其他小國,搞得那片地域烏煙瘴氣。

我越想越覺得不妥,當下也顧不上自己身份低微,便鼓足了勇氣,朝著上司們所在的廳堂走去。到了廳堂門口,我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衣衫,便邁步進了門。

屋內,幾位大人正圍坐在桌案前,你一言我一語地商議著使節人選等細節。見我進來,上司張大人皺了皺眉頭,問道:“林文,你不在外面做事,進來所為何事?”

我趕忙躬身行禮,說道:“大人,屬下聽聞此次又要遣使冊封周邊各國,心中有一些想法,想斗膽向大人進言。”

張大人微微一愣,隨後說道:“哦?你有何想法,說來聽聽。”

我清了清嗓子,說道:“大人,屬下以為,如今這周邊有些藩國,雖受了我大明冊封,卻並未恪守本分,時常做出些有違道義之舉,如此一來,我大明的冊封倒像是成了他們肆意妄為的依仗。此次再行冊封,怕是不妥呀,還望大人三思。”

我的話一出口,屋內頓時安靜了下來,幾位大人皆是一臉驚訝地看著我,彷彿不敢相信這話是從我這麼個小小吏員口中說出來的。

片刻後,另一位李大人皺著眉頭說道:“林文,你這想法未免太過幼稚了,遣使冊封周邊各國,那是彰顯我大明國威,讓四方來朝的重要舉措,怎能因些許小國的不當之舉便廢止了呢?”

我趕忙說道:“大人,屬下並非要廢止,只是覺得應當慎重,對那些品行不端、心懷叵測的藩國,大可不必輕易給予冊封,以免壞了我大明的名聲呀。”

張大人聽了,臉色一沉,說道:“林文,你不過是個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