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大明的天下正處於一片蓬勃發展之態,成祖朱棣雄圖大略,欲展盛世之威於天下。自靖難之役後,成祖穩坐皇位,便一心想著如何讓這大明的江山更加穩固,如何彰顯國威於四方。此前,成祖下令營建北京,那座北方的城池在能工巧匠們的精心打造下,漸漸展露出宏偉的氣象,宮闕巍峨,城牆高聳,似要成為這大明新的中心所在。

《明史·成祖本紀》載:“永樂十九年正月甲子,北京宮殿告成。丙寅,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由此可見,當時北京的宮殿已然落成,成祖還舉行了盛大的朝賀與宴會,一切都似乎在朝著遷都的方向穩步邁進。可這遷都之舉,在朝野上下卻引發了諸多不同的聲音,有人支援,認為北京地處北方要衝,利於掌控北疆,威懾外敵;可也有人反對,擔憂遷都耗費巨大,且南方諸多事務或會因之而有所變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吶。而我,便是那反對遷都之人中的一員,也由此捲入了這一場關乎大明國運的風雲之中。

我本是南京城裡一名頗有名望的老夫子,姓陳名儒,自幼飽讀詩書,研習經史子集,一心想著將聖人之道傳於世人,育人子弟,讓這世間多些知禮守義之人。我生得面容清瘦,目光卻透著睿智,一襲長衫,雖有些陳舊,卻洗得乾乾淨淨,整個人透著一股儒雅又執拗的勁兒。平日裡我在南京的書院講學,弟子眾多,大家都對我敬重有加,而我也習慣了這南京城的煙火氣,習慣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我心中,南京城承載著大明開國以來的諸多輝煌,是這天下的根本所在,哪能輕易就遷都別處呢,這便是我反對遷都的初衷,至於這一路的波折與掙扎,且隨著那歷史的風雲緩緩道來。

那一日,我正在書院中給弟子們講授《論語》,正講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我正闡釋著為政者當以仁德為本,如那北極星般處於中心之位,讓四方來朝之時,書院外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

我皺了皺眉頭,停下講學,問道:“何事如此喧譁?”

不多時,一個弟子匆匆跑進來,稟報道:“先生,外面來了些官差,說是朝廷有旨意,要召集城中的諸位賢達共商要事,點名要先生您也去呢。”

我心中疑惑,不知這朝廷此番又是所為何事,但皇命難違,便整了整衣衫,隨著那官差出了門。

到了那商議之事的官衙,只見裡面已經坐了不少人,有官員,有城中的富商,還有些像我這般的文人雅士。眾人皆是面色凝重,低聲交談著,我尋了個空位坐下,正想找人問問情況,這時,一位官員站了起來,高聲說道:“諸位,今日將大家召集而來,乃是聖上有旨意,欲與大家商議遷都北京之事,各位都是我南京城中有頭有臉之人,還望暢所欲言,說說各自的看法。”

話音剛落,底下便議論紛紛起來,有人當即說道:“遷都北京,那可是好事啊,北京地勢險要,臨近北疆,可有效抵禦外敵,彰顯我大明國威呀。”

也有人附和道:“是啊,北京新建成的宮殿那般宏偉壯麗,正是適合作為國都的所在呢。”

我聽著這些言論,心中卻不以為然,待眾人稍稍安靜些後,我站起身來,拱手行了一禮,說道:“諸位,老夫卻有不同看法。南京城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便是我大明的都城,這裡物阜民豐,文化昌盛,且歷經多年經營,根基穩固。若貿然遷都北京,先不說那路途遙遠,單是這遷都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便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恐會讓百姓不堪重負啊。再者,南方諸多政務、商貿往來,皆是以南京為中心運轉,一旦遷都,怕是會亂了套呀。”

我的話一出口,頓時引起了一陣譁然,不少人都面露驚訝之色,那幾位支援遷都的官員更是皺起了眉頭,其中一位看著頗為威嚴的大人說道:“陳夫子,您這想法未免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