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九年,天下已隱隱顯出亂象,大元朝這昔日威震四海的龐大帝國,似那搖搖欲墜的危樓,各處都透著破敗之象。

我叫蘇晉,本是大都城裡一個小小的書吏,每日裡與那如山的文牘打交道,抄抄寫寫,日子過得倒也平淡。可這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實則暗潮湧動,我這小人物的命運啊,也不知不覺被捲入了那風雲變幻的朝堂大事之中。

那時節,大都城裡物價飛漲,百姓們怨聲載道。街頭巷尾,常能聽到人們聚在一起唉聲嘆氣,抱怨著這日子是越發艱難了。而這一切的源頭,便是那鈔法之變。我曾在衙門的舊檔中,翻到過一段關於那時的記載,《元史·食貨志》有云:“至正十年,右丞相脫脫欲更鈔法,乃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集賢、翰林兩院官共議之。先是,世祖至元中,始造交鈔,以絲為本。中統元年,造中統寶鈔,雖以錢為文,而鈔乃虛券也。行之既久,物重鈔輕。至正九年,更造至正交鈔,料既窳惡易敗,難以倒換,遂澀滯不行。物價騰踴,價逾十倍。”

就因這鈔法一改再改,市面上的交鈔變得如同廢紙一般,百姓們拿著那一把把的交鈔,卻換不來幾鬥米糧。我家隔壁的劉大爺,辛苦一輩子攢下的些許積蓄,本想著靠著這些交鈔能安度晚年,可如今啊,那些交鈔拿去買米,連往日的一成都買不來,劉大爺氣得直跺腳,大罵這世道不公,可又有什麼法子呢。

而朝堂之上,也是一片紛爭。脫脫大人復為中書右丞相後,一心想著要扭轉這大元朝江河日下的局勢,這鈔法之變,本是想盤活經濟,哪曉得卻適得其反,惹出了這般大禍。我因著這書吏的身份,偶爾也能聽聞一些衙門裡大人們的議論。那戶部的張大人,整日愁眉苦臉,見著人就唸叨:“這鈔法一亂,賦稅都難收齊咯,上頭催著要銀子,可百姓手裡哪有啊,全是那不值錢的交鈔,這可如何是好喲。”

我雖只是個小小的書吏,但心裡也明白,這天下若再這般亂下去,怕是沒個安穩日子過了。一日,衙門裡來了個差使,說是要抽調幾個文書功底好的去丞相府幫忙整理近些日子關於鈔法的奏疏和各地反饋的情況。我平日裡做事還算勤勉,文筆也還過得去,便被選中了。

初到丞相府,那氣派自是不同凡響,可府裡的眾人卻都是一臉凝重,全然沒了我想象中的威風。我跟著管事的進了一間偏廳,裡面堆滿了各地送來的文書,那紙張的氣味混著墨香,卻讓我莫名感到一陣壓抑。一同來的還有幾個同僚,大家彼此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無奈,便悶頭開始整理起這些文書來。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各地官員們的奏疏,字裡行間滿是焦急與無奈。河南行省的李大人寫道:“今鈔法變更,民間大亂,商賈不行,市肆皆閉,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望丞相大人速尋良策,以安民心。”而江浙一帶的官員也奏報說,因鈔法之故,許多工坊都停工了,那些靠著工坊做工為生的百姓,如今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慘不忍睹啊。

看著這些奏疏,我心裡五味雜陳,脫脫大人本是一片好心,想重振朝綱,可這世事難料,怎就弄成了這般模樣呢。

這日,我正埋頭整理文書,忽聽得外面一陣喧譁,出去一瞧,原來是丞相府來了幾位朝中的重臣,正與脫脫丞相在庭院中爭論著什麼。只聽那御史大夫王大人高聲說道:“丞相大人,此次鈔法之變,已然引發大亂,若不盡快補救,恐民心盡失,還望大人三思啊。”脫脫丞相面色凝重,卻也語氣堅定地回道:“吾亦知此事棘手,然若不破舊立新,我大元財政枯竭,又何以支撐這天下諸事,只是當下這局面,還需從長計議,尋得妥善之法。”

我站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心裡卻暗暗佩服脫脫丞相,在這等壓力之下,仍想著要為這大元朝謀求出路。只是這天下事,哪有那般容易解決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