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年 設都察院強化監察(第1/4頁)
章節報錯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朕坐在這大明的龍椅之上,俯瞰著這萬里江山,心中雖有著對天下初定的欣慰,可也滿是憂慮啊。這朝堂之上,官員眾多,雖說大多都是朕精挑細選出來為朝廷效力的,可人心難測,難保不會有人暗中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或是尸位素餐、懈怠政事。朕深知,若想這大明的吏治清明,江山永固,非得有個強有力的監察機構不可,於是,朕決意設立都察院,以強化對這朝野上下的監察之力。
《明史·職官志二》記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十三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茶馬,巡漕,巡關,儹運,印馬,屯田等事。”朕每每看著這記載都察院規制與職責的文字,便覺責任重大,這都察院一旦設立,那便是朝廷的一雙銳眼,要時刻盯著那些官員的一舉一動,關乎著吏治的清正與否,關乎著朝廷的綱紀能否嚴明,絕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也為圍繞“1382年 設都察院強化監察”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權衡、監督與朝堂百態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且說在這應天府裡,有個名叫徐清的年輕書生,自幼便熟讀經史,心懷報國之志,一心想著能入朝為官,為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可他為人剛正不阿,最看不慣的就是那官場中的歪風邪氣,聽聞朝廷要設立都察院,心中頓時燃起了一股強烈的嚮往,想著若是能進入都察院任職,那便可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去揪出那些不法之官,還這官場一片清明。
徐清的父母皆是本分的百姓,靠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父母聽聞他這想法後,心中有些擔憂。母親拉著他的手,眼中含淚說道:“兒啊,那官場複雜得很,你這性子又太直,若真進了那都察院,去監察那些官員,保不準會得罪不少人,萬一遭人報復,可如何是好呀。”
徐清卻笑著勸慰道:“娘,您莫要擔心,孩兒心中自有分寸,這大明的天下,若無人去整治那官場的亂象,百姓何來好日子過呀。孩兒就是想做那撥雲見日之人,讓這朝堂能清正廉潔,為陛下分憂吶。”
父親在一旁聽了,皺著眉頭說道:“你這孩子,就是太執拗了,不過你既然心意已決,那便去試試吧,只是萬事要小心謹慎吶。”
徐清點點頭,說道:“爹,您放心吧,我定會小心行事的。”
在朝堂之上,朕召集了吏部、刑部等一眾大臣,商議這設立都察院之事。
吏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這都察院的官員選拔,當以品行端正、剛正不阿者為先,畢竟他們肩負著監察之責,若是自身都不正,那如何能去監督他人呀。”
朕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這選拔之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那敢於直言、不畏權貴的氣魄,可不能讓那些溜鬚拍馬之徒混進都察院吶。”
刑部尚書也上前說道:“陛下,臣以為,都察院的職權需明確且有力,既要能監察百官日常的政務行為,又要能對那違法亂紀之事及時查處,如此方能起到震懾作用呀。”
朕思索片刻,說道:“嗯,刑部說得對,這都察院的職權,就得清清楚楚,讓那些官員知道,只要犯了錯,便逃不過都察院的眼睛,絕不能讓他們心存僥倖。”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要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對都察院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以防他們懈怠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