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章 年 李善長牽連胡惟庸案(第1/4頁)
章節報錯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我,胡惟庸,身處這大明的朝堂之上,可謂是站在了權力的漩渦中心,外人瞧著我是風光無限,貴為丞相,位極人臣,可這其中的滋味,卻只有我自己知曉,那是如履薄冰,步步驚心吶。
《明史·胡惟庸傳》記載:“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至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藍玉徵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家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而陸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勝宗、費聚、趙庸三侯與惟庸共謀不軌。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每每念及這日後記載我“謀反”之事的文字,我心中便是五味雜陳,雖此刻尚未事發,可那隱隱的不安,卻如同那附骨之疽,怎麼也甩不掉呀。
我本是靠著自己的幾分才學與鑽營,一步步在這官場中熬了過來,歷經諸多坎坷,才坐到了這丞相的位子上。初時,我也是滿心想著要為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輔佐聖上,成就一番大業,讓這天下人都能知曉我胡惟庸的能耐。
記得剛當上丞相那會兒,每日天還未亮,我便起身進宮,準備應對那如山般的政務。聖上對我也算信任有加,諸多事兒都交由我來決斷,我走在那宮廷的廊道上,聽著身旁官員們恭敬的問候,心中也曾湧起過一股豪邁之情,覺得自己終於能一展抱負了。
我時常與朝中的大臣們商議國事,那戶部尚書是個謹慎之人,每每談及賦稅之事,總是皺著眉頭,說道:“胡丞相,如今這天下初定,百姓雖漸有生機,可賦稅徵收仍需斟酌,切不可過重,以免傷了百姓元氣呀。”
我點頭稱是,說道:“尚書大人所言極是,這賦稅關乎民生,自當謹慎對待,我等還需細細盤算,既能滿足朝廷用度,又不使百姓困苦才好。”
而那兵部的官員,則常來與我商討邊防軍備之事,說道:“丞相,北方邊境時有蠻夷侵擾,我軍雖說能抵禦,可這軍備物資不可短缺,還望丞相能在聖上面前多美言幾句,多撥些錢糧吶。”
我亦是應承下來,想著這邊防安穩,乃是國之大事,定要妥善處理。
在府中,我也算是個說一不二的主兒,家中下人眾多,皆對我畢恭畢敬。夫人常勸我,說道:“老爺,您如今這官位雖高,可伴君如伴虎吶,行事還得低調些,莫要得罪了人,招來禍患呀。”
我卻笑道:“夫人多慮了,我為聖上盡心盡力,處理政務,哪會有什麼禍患,只要我一心為公,聖上定會明白我的苦心的。”
可這官場之中,又哪有那麼簡單呢。隨著我權力漸大,朝中漸漸有了些不同的聲音,有人嫉妒我的地位,在背後說我專權,說我行事獨斷,那些風言風語,起初我並未放在心上,只當是旁人的酸話,可慢慢地,卻也讓我心裡有了疙瘩。
有一回,我在朝堂上提出了一項關於整頓吏治的新舉措,本想著能讓這官場風氣清正些,可卻遭到了幾位大臣的反對。
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胡丞相,您這舉措雖看似好意,可實施起來,怕是會擾亂了現有的官場秩序,還望丞相再斟酌斟酌呀。”
我一聽,心中不悅,說道:“大人這是何意?如今這吏治確有弊端,若不整頓,如何能讓朝廷更好地治理天下?我這也是為了大明著想,大人莫要因循守舊才是。”
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朝堂上的氣氛頓時變得有些緊張起來,最後還是聖上出面,說了幾句和稀泥的話,才把這事兒暫且壓了下去,可我與那幾位大臣之間,卻也結下了些嫌隙。
而在宮外,我也結識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那富商巨賈,想著能靠我這丞相的關係,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