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天下已然換了一番氣象。自朱棣登基以來,這大明的江山正逐步從靖難之役的動盪中恢復過來,漸呈勃勃生機之態。那昔日的戰火殘痕雖仍留有些許印記,但在朱棣雷厲風行的治理下,好似春風拂過荒原,處處都有了新的希望在萌芽。

《明史·成祖本紀》中有言:“六年春正月,岷王楩復有罪,削其護衛,罷官屬。辛酉,命刑部疏滯獄。壬申,命都察院巡行天下,撫安軍民,察舉官吏賢否。”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朱棣對於朝政的用心,整飭吏治、安撫百姓,皆在他的謀劃之中,他一心想要打造出一個四海昇平、國富民強的大明盛世。

且說在京城應天,有個名叫沈逸的年輕書生,眉清目秀,身姿挺拔,自幼便飽讀詩書,心懷報國之志。他家境雖不算殷實,卻靠著族中長輩的資助和自己的勤勉,在這京城的學府中求學數載,習得滿腹經綸,只盼著有朝一日能得遇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學,為這大明的江山社稷添磚加瓦。

這日,沈逸如往常一般,早早地來到了學府之中,與同窗們圍坐在一起,誦讀經典,探討學問。那朗朗的讀書聲,在這古樸的庭院中迴盪,彷彿奏響著一曲求知的樂章。

一旁的同窗好友李然,湊到沈逸跟前,悄聲道:“逸兄,你看如今這聖上登基幾年,行事果決,那朝堂之上氣象一新,咱們這做學子的,往後可算是有了用武之地呀。”

沈逸微微點頭,眼中透著幾分期許,輕聲回應道:“然也,聖上勵精圖治,我等當勤勉奮進,不負這大好時光,只盼能早日考取功名,為君分憂吶。”

正說著,夫子走了進來,手中拿著書卷,輕輕咳嗽一聲,示意眾人安靜,而後開始講授今日的課業。夫子先是講起了當下朝廷推行的諸多新政,言辭間滿是對聖上決策的讚譽,稱這些舉措皆是利國利民之舉,能讓大明的根基愈發穩固。

沈逸聽得認真,手中的筆不時在紙上記錄著要點,心中對朱棣這位帝王的敬佩又多了幾分。他想著,若自己身處朝堂,定要如那些賢臣一般,輔佐聖上,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富足安康的日子。

彼時,朱棣在宮中亦是忙碌不停。他坐在御書房的龍椅之上,面前的案几上堆滿了各地呈上來的奏疏,有彙報民生民情的,有奏請水利工程修建的,還有關乎邊疆軍事防務的,事無鉅細,皆需他一一過目、定奪。

朱棣看著這些奏疏,時而皺眉沉思,時而面露欣慰之色。他對身旁的內侍說道:“朕既承了這大明的江山,便要讓它在朕的手中更加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方不負皇考的期許,也對得起這天下萬民吶。”

內侍趕忙躬身回道:“陛下聖明,如今這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已然是日新月異,百姓們都對陛下感恩戴德呢。”

朱棣微微擺手,笑道:“莫要盡說些奉承之語,朕知曉這天下初定,還有諸多事宜需用心操持,切不可懈怠了。”

說著,他拿起一份奏疏,乃是關於京城附近河道疏浚的事宜,仔細研讀後,便喚來工部的官員,與其商討起具體的實施方案,那嚴謹認真的模樣,全然是一副心繫天下的君主做派。

而在民間,隨著朝廷的各項政策推行,百姓的生活也漸漸有了變化。應天城中,集市愈發熱鬧,往來的商旅不絕,各種貨物琳琅滿目。街邊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有賣綾羅綢緞的,有賣筆墨紙硯的,還有那飄香四溢的酒肆茶樓,處處透著一股煙火氣。

沈逸閒暇時,也會與同窗們結伴到集市上走走,感受這市井的繁華。一日,他們路過一家新開的書局,見裡面人來人往,甚是熱鬧,便好奇地走了進去。

書局中擺放著各類書籍,有經典的經史子集,也有一些時人撰寫的詩詞文集,還有講述各地風土人情的雜記。沈逸在書架間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