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是對是錯且不論,當靶子卻不行(第1/4頁)
章節報錯
達念從小就跟著自家的長輩學過一些高原醫藥,對雪區草藥、高原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方法。聖人的痰疾復發,多少也與她學的有些關係。趙正拿她出來搪塞,再好不過。
趙正穿好朝服,與趙金玉一道回到待漏院。
兩人離開的這段時間,待漏院裡可謂是風聲鶴唳。關係到聖人安慰,朝堂更迭,朝臣中有些關係知道內情的,都紛紛三緘其口。剩下一些人,則紛紛揣測。監門衛關閉了永春門,穿甲執銳的軍卒封鎖了進出的通道。被封閉的待漏院裡,頓時謠言四起。
直到看見了趙金玉,眾人才停止了討論,一窩蜂似地圍將上來,將趙金玉堵了個水洩不通。
“趙相,可是洛陽生變?”
“是啊,安國公!潼關眼下誰在鎮守?兵力幾何?能否抵擋?”
趙金玉一臉茫然,望著眾臣,一時不知該如何闢謠。怎麼才走這幾刻鐘,朝中議論的都已經是南轅北轍了?
趙正壓了壓手掌,實話實說:“並非叛亂,實乃聖人痰疾復發,現已安然無事了。”
“聖人舊病復發,關城門作甚?”一人高聲問道:“蒼宣侯,你莫要誆騙我等。古來軍中生變,都城定是要閉門防亂的。”
“其中關係複雜,此時不便多說。”趙金玉想息事寧人,道:“諸位稍安勿躁,聖人需要靜養,今日朝會取消。一會我便令監門衛開啟城門,無須在兩省坐班的諸位大臣,自可離去。”
眾人這才放下心來,門下中書兩省官員自有事務處置,各府各衙仍要出城辦公。聽說朝會取消,再呆在待漏院也無事可做,便將呈表遞交省衙之後,紛紛拱手告辭。這些奏表經門下省稽核後,將發與中書,中書舍人整理成卷,最後會遞交聖人跟前。得到批示後,再由中書發回門下,門下稽核合乎規制法度,該擬旨的發回中書擬旨,擬旨完畢後呈交聖人簽字畫押,而後中書蓋印發回門下,門下收到簽字蓋印後發給尚書省,由尚書省完成執行環節。若是無須擬旨的,則由門下直接轉遞尚書省各部。
這是一套看似較為完整的政務處置程式,但實際上眼下的朝堂,自從林仲辭相後,鄭西元牢牢掌握了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處置程式也有許多不同,此處暫且不表。
話說明年便是恩科,各世家子弟能入仕的都在躍躍欲試,地處偏遠的寒門士子也幾乎都在開春後啟程,往長安而來。這是興慶朝最大的一次恩科,規模也遠超過去的五十年。鄭西元如今要重建大唐官僚體系,特別是文官體系,大量的青年才俊將充斥到從基層到朝堂的體制內來,用以消弭長期戰爭導致的武官擅權的局面。鄭西元盼望能以此方式來壓制武官集團,使得正唐帝國迴歸到正軌上來。
特別是各藩鎮節度使,各邊州都護、都督,他們軍政兩手抓的局面,朝堂若是不加以控制,將來便是尾大不掉。
景中年間的叛亂,使得世家子弟大批死於屠刀戰火。朝堂能壓制各州各道的力量大為削弱。大唐如今廣開仕途,廣納賢士,可以預見在將來的不久,新銳文官力量將成為朝堂中堅,基本能與武官集團達成平衡的局面。有他們制約、監督,朝廷也能及時掌握各處情況,為聖人治國奠定一個良好的迴圈基礎。
但在趙正看來,鄭西元的願望未免過於美好,顯得太單相思了一些。
各藩鎮節度使的權利原本就是皇帝授予。隨著局勢的穩定,人口的復興,他們在藩鎮、軍鎮上的擴充,那是大勢所趨。大唐邊患四起,強大的邊軍才能維護中央的穩定。區區文官就想要平衡左右,沒有聖人的支援何其艱難。不是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而是聖人需要強大的邊軍。
是個人都知道,邊軍太過強大,會威脅中央政權。但外部環境的惡化,又將邊軍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便是飲鴆止渴。想在其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