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釋近處 分三:子一、約遠論近;子二、約近論近;子三、約非遠非近論近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三十七面,我們看癸二的“釋近處”。

這一科是跡門流通的第五品, <安樂行品>。這個安樂,它是一種功德相。就是我們如法修學一佛乘的妙法,我們在身、口、意、誓願這四個處所,今生會產生安穩的快樂,來生會成就大般涅盤的快樂。這個安樂通於今生,也通於未來。

那麼,這樣的安樂是怎麼造成的呢?

它有兩個重要的因地,一個是行處,一個是親近處。行處就是理觀,親近處就是事修,理觀、事修合起來,就是我們說的一佛乘的思想——權實不二。理觀跟事修,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在觀照我們這一念心,這個是相同的。整個《法華經》它不向外追求的,它的問題就在內心裡面。

觀心當中,理觀的心跟事修的心是不一樣的。理觀它的心觀的是深層的真如的心;事修所觀的心,它是觀表面的因緣的心。那麼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我們說明一下。

理觀的心,它是一種不生滅心。就是我們現在的心是生滅變化的,但是如果我們今天把生命的輪迴迴歸到原始點,就是我們在沒有輪迴之前,當我們的心是一種寂靜安穩的時候,還沒有一念妄動之前,我們是一個什麼心。所以這個真如的心是一種真實不變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理想化的心,不是現實面的心。

這種心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清淨;第二個,具足。那一念明瞭的心性,它是離一切相,但是又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但這個時候是寂靜不動的。那麼這一念心是幹什麼用的呢?安住用的。就是安住一念心性,然後即空即假即中。即空,顯現的是清淨的相狀;即假,是開顯它的一種性具的功德。所以,我們修理觀的時候,我們是超越現實的。是的,這種理論是透過一種信解而建立起來的,不是我們真正去親證的。

這樣的理觀的心安住以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樣?我們要面對現在已經輪迴的心。我們回顧我們的過去,曾經做過天人,享受很多的世間的快樂;我們也曾經到三惡道,遭受很多的刀山油鍋的痛苦。這些因緣果報雖然過去了,但是它會在心中落一些影像。就是凡是我們生命走過的事情,在心中都會留下一種影像。就像一個鏡子,你把它放在空中,它會惹很多的塵埃。一個車子開過去了,它會留下塵埃。一個人在鏡子前面走過去了,它也會留下塵埃。雖然人已過,車已過,但是塵埃留下來了。

所以到了我們今生,我們心中是怎麼樣呢?那就心有千千結了。就是很多很多過去人生的經驗,累積成你的思想、性格。就是我們的心現在是有判斷力,有你的價值觀,有你的思考模式。這些心是怎麼來的呢?你本來是清淨的,但怎麼就有這麼多思想呢?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緣所生法。因為你經歷過太多的生命經驗,而在整個影像當中,我們各人各取所需,你取你的影像,他取他的影像,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思考模式。這個就是一種現實的心,就是因緣的心。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靠佛陀的大乘的戒定慧的事修,慢慢地把它給作一個調伏跟引導,使令它跟我們原始的心能夠相隨順。就是原始的心是我們的理想目標,因為原始的心才能夠跟諸佛相通,站在諸佛的同一個家,把心帶回家。佛陀所有的功德,都是從清淨具足的心顯現出來的。我們因為沾了很多的塵埃,所以變成一種流轉的心。

所以真如的理觀跟戒定慧的事修,這兩個是不可切割的,互含互攝的。

這兩個關係,我們可以從因緣、體用這兩種關係來說明。

首先我們看因緣。比方說,我們受菩薩戒。諸位,你受菩薩戒你都知道,你一定怎麼樣?先有戒體,才有戒行的。就是你在受戒那一天一定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