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樂十四年(1416)十一月,距離北征瓦剌已經過去了近二十八個月的時間,近乎三年多的時間,大明沒有什麼需要動兵的外患。

王宇這大明風頭正盛的靖安侯,在應天一直給老爺子請陪產假。

永樂年間,難得的沒有戰事的三年,鄭和帶著西洋各個稀奇古怪小國來朝的景象,乃是近些年大明的頭條。

以至於許多大明人,逐漸淡忘了王宇這位去年北征瓦剌,大出風頭的大明的年輕侯爺。

去年胡善祥第一胎,給自己生了一個女兒,現在又懷上了孩子,王宇自然是找各種藉口給老爺子告假,留在應天。

反正大明的兵將分離,由兵部負責兵將日常管理、操練,王宇也不需要操心士卒疏於訓練的問題。

值得一說的是,去年鄭和回來了,沒給王宇在爪哇一帶,找到金雞納樹,不過卻給他帶回來的一些特色植物的種子,比如說橡膠、以及占城稻、象谷。

不過占城稻的種植,大明已經沒有了。

實際在宋朝的時候,占城稻已經引入了中原,因為占城稻是一種早稻,成熟早結粒快,一年可以收穫兩到三次,產量較之粳米提高很多。而且占城稻不擇土地肥瘠,隨種隨收,可播種面積比粳米和糯米大得多。

當初宋朝曾經在兩淮江浙地區,大規模種植占城稻。

至於後面為什麼會消失了,那是因為占城稻碾出的占城米,在南方人看來是一種很難吃的米。

占城米直鏈澱粉較多時,煮好的米飯米粒較硬,沒有黏性,只有貧賤之人為了果腹不得不勉強食用。

所以宋朝後期,由於饑荒和動亂,占城稻直接漸漸開始消失在宋人的餐桌了。

到了大元是包稅制,那些貴人更不會去吃這種難吃的硬米,所以占城稻在中原王朝失去了蹤跡。

王宇將佔城稻的種子留下,令王氏族人開始繁育。

占城稻生長期短,粳稻從播種到收割一般需要六個月時間,占城稻只需百日。

只要培育得當甚至可以有八十日,六十日的品種。

由於占城稻生長期短,一年內可以兩作甚至三作,提高了水稻的年均畝產。

宋朝的人口突破了唐代巔峰的八千萬人左右,增加到一億,這其中就有一部分功勞屬於一年兩作、三作的早佔稻。

現在大明的人口也才六千八百多萬,王宇自然要多育糧種,在大明推廣了。

王宇自己帶來的玉米和番薯已經過了育種階段,已經報給太子朱高熾在北直隸乾旱少雨的地方推廣了。

接著王氏經商族人的手,王宇開始默默推動著大明的發展。

等鄭和給自己帶來的占城稻育好糧種,也可以交給經商的族人在江淮兩浙、兩湖推廣開來。

至於橡膠樹這種經濟作物,當然要在嶺南等地種植,一則加強嶺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關聯,收復民心,二則安穩了嶺南,減少統治成本,文官才不會吵吵著要放棄更南邊的安南交趾布政司。

在推進佔城稻大面積複種後,大明必然會出現湖廣熟,天下足的情況,所以嶺南地區地區完全可以種植經濟作物。

有了安穩的內部環境、更多的糧食種類、產量,大明人口肯定能迎來一陣爆發性的增長,進入所謂的王朝盛世,王宇往外用兵的阻力會小上很多。

值得一說的是,鄭和還給自己帶來一點小驚喜~象谷,王宇準備先種一點,製作一些逍遙丸,後面總歸是有用的。

就在王宇等著冬天過去,自己第二個孩子降生的時候,老爺子的聖旨卻來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爾率一路兵馬,與高句麗大軍會獵於遼東。

欽此!”

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