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濮陽城日漸熱鬧,袁武又為這繁華添了一把火。

他以兗州州牧府之名,張貼告示,打算按普通價格向一眾鐵匠鋪收購十萬架“曲袁犁”,再以低廉價格將這些犁租借或賒賬給百姓,以此確保兗州今年的秋耕。

訊息傳出當日,兗州大地,那些買下鐵證的商人欣喜若狂,慶祝剛入手的鐵證開始盈利。

而沒買到鐵證的商人則痛心疾首,悔恨自己當時不捨得投資,錯過了這隻會下金蛋的“雞”。

而一眾百姓也大喜過望,畢竟他們若是有低價的曲‘袁’犁用,耕種自然會方便不少。

當天時候,各個鐵匠鋪訂單爆滿,許多鐵匠鋪的訂單甚至排到了第二年春天,鐵匠們忙得不可開交。

兗州城各個鐵匠鋪子門口,原本寫著“招滿”的牌子被撤下,轉而又掛上了招收徒弟的牌子。

在兗州空前繁榮之際,儒生們出現在兗州各個角落,查詢還有哪些不妥之處。

繁榮的鐵匠鋪成為了他們的首選。經過明察暗訪,儒生們還真找出了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許多鐵匠鋪僱傭了許多年紀小的學徒工,這些學徒因為師徒之名受盡苦頭。

有的學徒年紀太小,卻承受著自身難以承受之重,去打鐵拉火,以至於身體骨頭都發生嚴重變形。

甚至有的學徒吃不飽,或者只有一點點吃食,幹活時卻被當牲口使喚。

這些學徒稍犯一點錯誤,便會遭到拳打腳踢,師父稍有不順心,也是一頓毒打。

這種表面師徒、實則主人與牲畜的關係,普遍存在於各個鐵匠鋪子之中。

而且,就算這些學徒僥倖活著長大,身體也會因為長時間經歷苦難而落下病根,怕是活不了多久。

這悲慘的一幕被許多儒生記在心裡,他們悄悄將其記錄下來,在濮陽城外開會時訴說情況。

袁武見此,當即與儒生們一起探討,頒佈了幾條保護學徒們的律法。

規定兗州各個鋪子,對待學徒或者換個稱呼但本質仍是學徒工的百姓,要給予一些最低的生活保障。

比如,一天最高工作時間不能超過六個時辰(即十二個小時),必須保證八個小時休息,每天最低飲食也有明確規定。

又制定了一條律法,若是學徒工被殘忍對待,可以稟告官府,官府會對店鋪鋪主人施加重罰,輕則沒收鋪子,重則將其押入大牢。

一般來說,沒人會鬧到這一步,因為沒有鋪子,學徒工很難生存。

但這算是一條硬性保障,讓學徒工有與店鋪主人同歸於盡的底氣。也讓店鋪主人有一絲顧慮,不至於將人當成牲口。

這些律法的作用,便是壓制人性之惡,保護弱勢百姓減少受難程度。

不僅適用於鐵匠鋪,也適用於兗州各行各業,比如木匠,瓦匠等等。

若不是一眾儒生反對,袁武甚至想把這個律法容納到父子、父女這一方面。

有的父母是父母,可現實中禽獸也並非不存在。有的父母真是以父母之名,把孩子當家裡使喚的牲口。

在兗州鹽鐵行業突然盛行之後,袁武不僅僅對兗州各個縣城進行治理,對於縣城之外、佔據主體的村中百姓也沒有遺忘。

面對兗州遍佈的各個貧窮村莊,袁武提出兗州大開發戰略。

一是解除村子限制,規定村子中的百姓可以在一縣之內自由行動,不必再被限制在村子裡面。

兗州缺田,缺的是村子周圍的良田,可土地不算太缺。

古代地廣人稀,只要讓百姓遠離村子,總能找到合適的土地。

雖然田地屬性註定不會太好,新開出來也是劣田,可多少也能打下些糧食,讓人不至於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