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走了,韓信也要走了,就連沒比他大幾歲的將閭都要跟著韓信和李信他們一起去邊關去見見世面了。

黎普別提有多難過了。

等韓信走了之後,黎普蔫頭耷腦的進門,鬱鬱寡歡的。

“阿母,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

黎普很嚮往外面的生活,羨慕胡亥只比他大兩歲,就能出去為國效力。

羨慕韓信還沒他力氣大,就能出去征戰殺敵。

最羨慕的還是將閭,明明將閭文沒有胡亥好,武沒有他勁兒大,歲數又沒有韓信年長,為什麼他就能出去呢?

“快了,等你背誦下來太公兵法,等你能夠和王翦將軍沙盤對陣而不落下風,等你什麼時候可以單挑阿母身邊的趙細和趙桶,你就能出去了。”

黎普聽完黎姜的話,臉一下就垮下來了。

原來孩子長大,需要這麼多條件啊。

胡亥隨著大儒一同分散各處,他要去的地方,就是遼東郡。

一路上,總是能聽見街邊有不少說書先生,站在街頭講故事說書。

說的,就是三皇的故事。

哪怕胡亥已經聽過了這則故事,但與黎國師乾巴巴的講述不同,經過了說書先生的渲染,更讓人生出一種天下百姓一家親的感受。

甚至胡亥每每路過一個郡城,聽見說書先生講書,都紅著眼眶,心中升起無限的感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百姓,所有的餘貴都買賬。

胡亥這次跟著張儒生,就是要去往民心最散亂的原楚國地區,去做思想工作。

這些大儒一個個在外,都是代表著宣傳大使的身份。

嬴政在大儒臨行前,為他們打了雞血,每人的俸祿都升了一級,還冠上了黎姜所說的封號。

“宣傳大使”。

張繼仁原本就是楚國人,如今帶著胡亥小公子重回故里,自然也是想要藉由自己身份的便利,能夠更好的說服原楚國民眾。

等胡亥一行人到了會稽郡後,才知道,這件事做起來該有多難。

尤其是楚國的那些貴族,紛紛閉門不見。

不是說身體不舒服,就是說沒在府中,不方便見客。

張繼仁已經都沒有多少耐心了。

想說服別人,但首先不是得先見到人。

可胡亥不這麼認為,胡亥認為只要大家看見他的仁,那就會被他所感動。

仁者無敵!

於是胡亥每日帶著人去敲門,不開門他就站在人家府門前大聲勸。

他相信,金誠所至金石為開。

“在下乃秦國小公子,天下為仁,一家親,君輕而民重……”

站在原楚國的餘貴府門前,胡亥不理會旁人打量的眼光,侃侃而談,大談特談仁愛之本。

路過的百姓們,從事不關己,一直到站在原地如痴如醉的聽著胡亥講話。

最後聽到那幾句振奮人心的,拼一次富三代。

一個個心中都開始盤算。

不管是楚國還是秦國,百姓的日子都一樣。

更何況,就算秦沒有滅六國的時候,秦國也是歡迎各國百姓去秦國討生活。

那時候大秦的荒地多,只要各國百姓在原國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秦國自己開墾一塊土地,從此你就是這塊土地的所有人,你就是大秦的百姓。

在楚國他們是百姓,在秦國,他們也是百姓。

更何況秦國還有首級制度,他們還有機會擺脫百姓的身份,冠以爵位。

貴族們和原本六國的臣子們,看待事情比百姓看的透徹一些。

百姓只看到了秦皇帝對他們與大秦人一般,一視同仁。

而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