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子受的政見也有獨特見解,這王位繼承人交給他,也不失為很好的選擇。

這也是帝乙第一次把子受和子啟兩個兒子放到同一水平線上進行衡量。

而子衍這個二王子,卻是從未進入過帝乙的法眼。

子啟溫文爾雅、恭順有禮、才華橫溢;子受剛猛勇武、聰明睿智、拓土開疆。

可以說,二人各有所長。

都是繼承人的合適人選,讓帝乙無法做出最終決策。

廷辯,這是帝乙想出的策略。

兩日後,早朝,帝乙突然丟擲一個問題。

“什麼人才適合為王?”

滿朝文武一寂,這可不是隨便哪個人敢於回答的,眾人分別將目光投向三個王子。

子啟起身,躬身行禮:“父王,兒臣以為,為人王者,必須具有王族血統,承天命之所歸。”

大王子的意思是,只有帝王的兒子可以為王,說了等於沒說。

帝乙看向子衍,子衍趕忙出列叩首:“兒臣以為,只有像父王一樣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可以為王!”

一個馬屁奉上,帝乙點頭。

子受看輪到自己,出列叩拜:“父王,胸懷天下,有能力富國強兵之人,可為王!”

帝乙盯著子受,心裡道,好小子,知道你在徐城又“富”又“強”,在這裡賣弄上了?

“當前大商的形勢,各位有什麼看法?特別是對外政策,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

帝乙對大商目前的局勢,非常頭疼,西伯姬昌擁兵自重,傳言有稱王的企圖。

北方鬼侯雖然不至於謀反,也和大商沒有什麼戰事,但是卻不朝貢,每年都來哭窮。

東面矣方,已經做大做強,對大商危險最大,三五年就會爆發叛亂,朝廷苦不堪言。

這便是大商的“三公”,非但不能幫助大商穩定朝局,相反卻處處掣肘,讓帝乙恨得牙根癢。

還是大王子第一個發言:“如今我大商國運昌隆,恩威遍及四海,對待各方諸侯宜堅持安撫為主,以和為貴。”

二王子這時卻持不同意見:“父王,就不能慣著他們,誰敢謀反,直接滅了他們!”

這倒是合乎子受的意思,於是跟著發言:“兒臣贊同二哥的意見!對待諸侯,應該恩威並施,敢於謀反,必須鎮壓!”

帝乙沉吟半晌,岔開了話題:“諸侯越做越大,擅動刀兵,大商的壓力也很大。你們有何良策,削弱他們的勢力?”

這個問題讓滿朝文武都陷入了沉思。

能不動刀兵卻又削弱諸侯勢力,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這也只是想想而已。

可是子受卻不把這個問題當做難題,後世有多少的經典謀略都可以拿來借鑑的。

子受便開始慷慨陳詞:“啟稟父王,兒臣有兩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諸侯勢力。”

所有的人都注視著子受,聽他接下來會怎麼說。

帝乙也是饒有興趣:“受兒,你且說說是哪兩策!”

“一策為離群孤立,二策為分封瓦解。”

滿朝文武瞪大了眼睛,期待下文。

子受首先將“離群孤立”的戰略思想跟大家分析了一通:“樹立發展與之敵對的勢力,並對其大力扶助。最終讓他孤立無援,一圈全是反對他的勢力。這需要大商派出使臣,並拿出足夠的誠意,在錢糧、武器裝備上給予幫助。”

其實這是驅狼吞虎的戰略,在二十一世紀,很多的區域性戰爭,還不都是某國的陰謀?

分封瓦解,子受也做了詳細的說明。

比如一個大的諸侯國,大商在這個諸侯國裡找一個與國主政見不同的,或者乾脆是水火不容的人,分封他做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