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首映,並沒有引起太大波瀾,首週末票房成績,也只是中規中矩,這讓負責影片發行的哥倫比亞公司,有些進退維谷,畢竟是一部冷門題材的文藝片,是否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成為一個艱難的抉擇。

根據對觀影群體的問卷調查顯示,雖然劇情略顯平淡,但大多數觀眾,最後都還是被電影所打動,紛紛給出了不低的評分。

但各大媒體和影評人對於電影褒貶不一的評價,卻勸退了不少觀眾,連帶著影響到了哥倫比亞公司的宣發策略,最終他們決定,不再加大影片的宣傳力度,而是等待頒獎季有結果後,儘量透過錄影帶市場的長期收益,來實現盈利。

在為數不多的專業影評中,來自《洛杉磯時報》的雷蒙德,是對電影評價最高的一位。

“《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故作高深,拒斥觀眾的參與。相反地,它帶給我們一種溫暖的觀感。許多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二手體驗和快消品式的情感。而《肖申克》則選擇慢節奏地靜靜道來。它利用敘述者沉靜、富有洞察力的聲音,將我們納入獄中的小團體故事裡。同時,它比大多數電影都要深刻:講述的是友誼和希望在生命起伏中的延續。”

雷蒙德在他的專欄中這樣寫道。

與雷蒙德態度相近的,還有華盛頓郵報,他們是這樣評價《肖申克》這部電影的:

“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一部不朽的勵志經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內頁被挖空的《聖經》裡,附著在安迪高大的身軀裡,匍匐在500碼的下水道里,最後,那條僅有的骯髒之路,把安迪送往美麗的新世界。”

身為雷蒙德的朋友,來自《紐約時報》的喬伊,也在影評中發表了類似的看法,“《肖申克的救贖》帶來的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在監獄裡,當生命的過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高漲的熱情,都只能無可奈何地向失望舉起雙手,宿命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只有內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謬,否則,人只有在面對冤枉時委屈和無奈、在面對壓制時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爛,甚或在平常的環境中寂寞和絕望。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當然,在一眾支援這部電影的評論中,全美利堅最知名的影評人之一,也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職業影評人羅傑艾伯特,也在《芝加哥太陽報》的專欄上發表了自己看法。

“有人說生活是一座監獄,我們都活成了瑞德,而安迪便是我們的耶穌。”並給了影片3顆星的評分。

與此相反的是,以《紐約客》雜誌的傳奇影評人,寶琳凱爾為代表的一些影評人和媒體,則給了《肖申克》不少負面的評價。

“糟糕的片名”、“不討喜的題材”、“過分誇大制度化的危害”、“對女性觀眾不夠友好”諸如此類的評價也不絕於耳,甚至連電影正片142分鐘的片長,都遭到了不少媒體的吐槽。

儘管如此,《肖申克》在觀眾中的口碑,還是在持續發酵,電影的單館票房,始終處於穩定的緩慢增長狀態。

只可惜,電影的票房增長速度,明顯無法滿足院線方面的預期,於是在常規放映階段結束後,《肖申克》沒能獲得延期放映的機會,最終下映時的北美地區累積票房,僅僅停留在2800萬美元。

這個結果,無疑給了原本雄心勃勃的鄒聞懷沉重的一擊。

畢竟,這部電影的投資可是高達2500萬美元,按照目前的票房成績,如果不計算後期錄影帶,及周邊產品的發行收益的話,這部電影的賬面虧損,將妥妥地超過一千萬美元。

香江電影不同於好萊塢的重要一點就是,香江電影在後期發行和周邊產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