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彥的具體路線,是在拿下狄道所在的熙州之後,率兵東進。

先拿下鞏州,繼而在秦州北部的甘谷城見到了帶著物資民夫等候的老爹。

叮囑老爹要防備好興慶府的宋軍,又補充了一批糧草之後,大軍再次東進。

先後拿下了遼國手裡的德順軍州,渭州、原州,寧州,邠州。

每佔一州,餘人彥都會留兵馬駐守。

同樣的,也會徵召本州縣的兵馬隨軍東進。

一路下來,到拿下京兆府北面的邠州時,他麾下兵馬不但沒少,反而還多了四千餘人。

拿下邠州之後,南面就是京兆府,可一路望風而降的王師待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一支大約數千人的兵馬,堵在京兆府的北部疆界,與餘人彥的數萬大軍遙相對峙。

幾千對幾萬,這麼有勇氣的將領,說不準真是了不得什麼人物。

不敢小覷天下英雄,餘人彥沒敢輕舉妄動,打算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底細再說。

與此同時,數百里外的長安城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自從得到皇上兵敗駕崩,各州望風降賊的訊息以後,長安城裡的就徹底亂做了一團。

當初耶律重元之亂時,自知造反從來沒有退路的耶律重元,上位第一件事,就是下令秘密殺掉了耶律洪基所有的皇子皇女。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耶律重元帶著一個老太后,還有一幫後宮嬪妃去勸降耶律洪基的原因。

耶律重元想的很明白,要是自己能贏,不需耶律洪基投降也能贏。

可他要是運氣不好敗了,最起碼死了所有兒女的耶律洪基也不好過。

不過漏網之魚還是有的。

耶律洪基最小的兒子,年僅三歲的梁王耶律延禧僥倖被太監抱出皇宮,藏於民間。

等耶律洪基殺回來的時候,耶律延禧也就成了耶律洪基唯一在世的孩子。

現在耶律洪基死了,他也就成了無可爭議的新一代遼國天子。

可是三歲天子臨朝,話都還說不利落。

太平時節尚且難以坐穩皇位。

更何況如今如今大敵壓境,人心惶惶。

當此時節,這三歲天子能有什麼用?

主少國危,偏偏此時遼國內部又沒有可以力挽狂瀾,一肩擔江山的重臣能臣。

甚至連一個一手遮天的奸臣都沒有。

這就導致長安的權利過於碎片化,握有權利的大臣太多,但卻沒有人擁有一言而定的絕對權力。

長安加上京兆各地兵馬,加起來有兩萬左右。

再加上附近幾個州的州兵,能有超過三萬人。

對這些兵力如何使用,朝中握有權利的大臣們各說各話,但大體上分成三派。

一派主張打,阻敵於京兆之外,以此穩定人心,中興大遼。

這一派認為餘人彥的兵馬都是些臨時拉起來的泥腿子,烏合之眾。

之前能贏先皇,全是靠偷襲和運氣。

真要是堂堂而戰,京兆兩萬兵馬,足可一鼓破賊。

一派求穩,主張守城,等待同州、商州等地的勤王兵馬。

援軍一到,賊軍沒了兵力優勢,自然退走。

一派則認為大遼主力已失,漢民洶洶,戰、守都難以成功。

為契丹延續的大局計,應該棄守長安,由這些兵馬護送御駕和朝廷遷往漠南,再立法統。

三派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

不過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完全沒人在乎那位名義上的君主,三歲天子耶律延禧的想法。

永壽城

夜色降臨,城中最好的一處宅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