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明任兩州總管同時釋出的,則是朝廷宣佈,為了給往來東治港和建東的樓船提供更好的物資補充,將在小呂宋島北邊選擇一處無主之地設立建西軍,駐兵一千,開港口,墾荒地,如果有願意去建西軍墾荒的人家,在中原一畝的永業田可在小呂宋島換兩畝永業田,並且十年免稅賦。其在永業田外多墾出來的荒地也有五年的免稅期。

這道命令並沒引起多少人的關注,本來麼,從東治港到建東就需要一個多月,即便是等到以後唐林州發展起來,有能力為建東提供物資了,從唐林過去,也要二十多天近一個月,比起東治港出發才少那麼幾天,而且也是必須要經過小呂宋島的,那麼還有什麼能比得上直接在小呂宋島上提供物資更快呢?

而且,在世人看來,要在小呂宋島上達到可以為建東提供保障給養的地步,沒個十年八年,怕是做不到的,因為,建西軍和建安侯沒任何關係,建西軍統領是應國公之子,武才人之同父異母兄武元慶,而且整個建西軍上下,都是從太原駐軍中抽調而來,太原駐軍,那可是皇帝的家底,基於此,沒人認為王況一邊要顧著建州,一邊要顧著建東,還要操心唐林州和伏羅州,會分了心去管建西軍的。

所以,大家都一致的想當然認為,朝廷這是先暫時還從東治港發運物資去建東,等到唐林和伏羅兩州有能力了,再從這兩州發運以減輕建州的負擔,再接下來,等到建西軍形成規模了,又能成為建東物資的補充,而且,如果在建西軍囤積了大量物資的話,萬一建東有事,也能及時發運過去,從小呂宋到建東,聽說逆風只要十來天呢,如果順風的話,十天都不用。

不能不說李世民還是很遵守和王況的約定的,小呂宋上有黃金的事,他誰也沒提,就連長孫無忌也不知道,這也是考慮到小呂宋上已經有部族存在,而且還是以漢人為主體的部族,對待他們就不能和對待外族一樣,這也是李世民的原則立場,可以說,對內,他算是一個比較仁慈的帝王,而對外,他則是一個非常護犢的野牛。

如果讓這些外族發現了黃金的存在,這些人可能會聯合起來將唐軍趕走,而面對同胞,大唐軍士未必能下得了手,這就會讓他們陷入兩難之境地,幸運的是,小呂宋上的黃金大多都是以自然金礦脈的形式存在於山裡,而那些部族基本都是聚集在平地,山地基本都是無主的,建西軍只要先在那裡修建好了港口,站穩了腳跟之後,再慢慢的擴充地盤,同時派人以丈量地形,繪製輿圖的名義四處去尋找金礦,等找到之後,王況的輔助策略應該也能起到作用了,到那個時候,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取得金礦。王況也只知道小呂宋的金礦在呂宋島的北部山區,具體位置不詳,還好,呂宋島不算大,也就建州大小差不多,派人去尋的話,還是有很大希望發現的。

有了東瀛的銀礦,金礦就不是那麼迫切,比起黃金來,白銀才是最合適的流通貨幣,畢竟黃金的價值太高,用做大宗往來還可以,但是小宗往來的話,就有點像是市面上都是幾分錢幾毛錢的商品,你卻捏了一張百元大鈔去買一樣的不方便。而這時候的大唐也確實如此,一兩黃金值十兩銀,也就是十貫,萬錢,普通百姓要買的日用貨品,都是以文計的,即便是如王況愛用的金瓜子,一粒也是兩錢重,價值兩貫,錢這一單位已經是最小了,不能再細分下去了,再細分下去,以這時的度量精度,誤差就會放大,買賣就損失了其公平性。

路過池州的時候,王況並沒拐進杏花村,自從畫眉和尚在杏花村露過一次臉之後,杏花村已經成為來池州的人必去之處,魏小五報上來的訊息說,其人流量比之於建林酒樓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人裡,大多都是抱了碰碰運氣,看能不能也拜個牛逼師父的心來的,有匠人,有郎中,也有學子,人流太多,王況也怕被人認了出來,就只是派了個家丁給杏花村捎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