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馬加丹開拓團船工的叛逃(第1/4頁)
章節報錯
1627年秋,索倫青年譚嗣同率領馬加丹開拓團遠行,經過伯力、庫頁島之後,船隊承載剩餘的700人穿過韃靼海峽。
韃靼海峽就是庫頁島與亞歐大陸之間的海峽,海峽平均深度不到二十米,航行必須非常小心,而不時遊過巨大的魚群,讓譚嗣同的船隊以為遇到了沙灘,荒忙的減速、停船,才發現根本不是沙灘,是一群太多太多的魚。
剛剛進入鄂霍茨克海不久,海面上已經開始出現浮冰,東西伯利亞的冬天比大家預測都要早。
在漂泊浮冰的水域裡繼續航行,不但緩慢,而且非常危險。
向北方繼續航行,浮冰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了,在航海日誌上譚嗣同寫到:
1627年11月12日,航速5節,多浮冰、魚群如同沙灘遊過。
浮冰導致船隊已經無法繼續航行,只好向西航行 在鄂霍茨克海海岸登陸。
所有的阿什哈達船工也沒有鄂霍茨克海的航行經驗與記憶。一些地方需要小船在前面不斷的測量,這樣導致航行緩慢。
這裡的海岸矗立巍峨的山脈 ,譚啟明曾經告訴,海岸山脈就是朱格朱爾山脈,距離馬加丹地區還有700公里左右。
在一條河邊艦隊登陸,秋風蕭瑟,譚嗣同組織700人,在河邊的高地上紮營,越冬必須建造足夠的房子,所有的人都去伐木,所有士兵的刀槍也都變成了斧頭。
譚啟明老師不止一次的告誡自己,西伯利亞的嚴寒是殘酷的,必須,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中活下來,好在朱格朱爾山脈到處都是濃密高聳的針葉林,木材資源取之不竭,在工匠們的指揮下,譚嗣同不僅要建起了一座、座木刻楞,還要建一座有圍牆的城寨,當然,圍牆也是巨大的紅松做的柵欄圍牆,
17世紀的朱格朱爾山脈海岸,17世紀的鄂霍茨克海岸,成群的海豹在那裡懶洋洋的曬太陽。
這些海豹從來沒見過人類,他們根本不瞭解人類的惡毒,馬加丹開拓團的隊員在他們的身邊走過,即便是開拓團的團員,一矛刺死了一隻海豹,並拖走這隻海豹的時候,其他的海豹只是向遠處挪動了幾下,就又那麼享受的曬太陽了,整個夏天都在吃魚的人們,終於吃到了新鮮的肥膩的海豹肉。
產卵的黃線狹鱈魚群擁擠在海邊,讓每一個漢族船工看的目瞪口呆,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魚,魚群完全覆蓋了海岸,大浪襲來成百上千條鱈魚被拋到沙灘上……
黃線狹鱈就是明太魚,明太魚是以一個朝鮮古代漁夫命名的。朝鮮是受中華民族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災難來臨,遊牧民族就出去搶、農業民族就等著餓死拉倒,反正大家都會餓死,就是我自己餓死了也不吃虧,農業民族的思維就這麼想。
可是有一個朝鮮漁夫不是這樣想的。
漁夫樸明太不甘心餓死,就鼓動大家出海捕魚,終於說動了一些人,這些人冒險去北方深海捕魚,結果捕到了太多的魚,他們就叫這種魚為明太魚。
明太魚拯救飢餓的朝鮮,在朝鮮文化中成了神聖的魚。
其實明太魚可以拯救更多飢餓的肚子,後世蘇聯時期,那些蘇聯粗枝大葉的管理者只在乎產量,他們每年在鄂霍茨克海捕撈5000萬噸明太魚,捕撈太多太多,根本沒有加工能力,只好任其腐爛。
500萬噸明太魚可以養活500萬人,譚啟明穿越前的時代,俄羅斯每年依舊可以捕撈200萬噸明太魚,還是沒有加工能力,就運到韓國、大連加工……,以至於在中國的每一家生鮮超市裡, 都有來自鄂霍茨克海的明太魚。
如果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就老老實實的來鄂霍茨克海捕撈,那麼從1405年開始,中華民族就不會有一個人被餓死。
然而,宣我國威事大、百姓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