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上卷結局(三)胡滅漢昌(第1/5頁)
章節報錯
莫羅渾在雪山失蹤後,敕勒乃至柔然都開始變得混亂。統帥三十萬兵力的主將身亡,敕勒內部幾方勢力蠢蠢欲動。
威懾四方的左賢王一死,柔然多個歸順敕勒的部族紛紛倒戈,因為一開始就是迫於莫羅渾的暴虐手段才不得不臣服。
不知道是不是敕勒疲於內亂無力外擴,敕勒的部隊竟真的按照左賢王生前最後的指令,沒有再進犯中原分毫,但這不意味著中原就願意與柔然停戰。
李景和那邊遲早要清算,但柔然此刻空虛,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李望舒拍案而起:“趁他病,要他命!”
敕勒勢力交迭,李望舒對局勢與生俱來的敏銳,讓她察覺到這是中原百年難遇的良機。
可能是因為莫羅渾身死,她大仇得報。到梁國後,李望舒在親人的陪伴下,漸漸恢復了幾分生氣。
她覺得自己歷經萬難卻大難不死,必然是有什麼使命還沒有完成。
李望舒結合自己在敕勒的所見所聞,和梁國一眾將領分析:
“物壯則老,盛極必衰。外邦這幾年強勢到了極點,中原不得不避其鋒芒,這是因為左賢王把持敕勒兵權後,幾乎整合了外邦的全部勢力對抗中原。
但是莫羅渾手段毒辣、六親不認,他為了一人擅權,把有資質能取代他的人全都殺掉了,這給敕勒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畢竟他一死,兵權就空出無人能接手。
敕勒大可汗又上了年紀,帳下幾個年輕的王子野心勃勃卻是平庸之輩,暫時無人能獨挑大樑,這樣一看外邦盛極之後便是最脆弱的關頭”
李望舒神情如同古井一般沉靜,但她眼底卻燃起了一團火,才疏學淺的她竟唸了一句當年昭武伐胡的檄文:
“胡人滅,漢道昌;伐無道,誅外邦!”
莫羅渾,你們家的草原,不用你送我,本公主自己去拿!
梁國君臣們商議了幾次後,最終決定暫且放下與魏國的矛盾,主動聯合中原其他幾國再次發兵北伐。
北上平原居多,行軍極快。如果順利,不肖五年,大軍就可以推到烏爾格,完全解決困擾中原多年的外患,為漢人爭取百年的喘息,這絕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梁國的提議在實行起來並沒有那麼順利。
兩百多年來,中原大小勢力一直內鬥不止。從八王之亂始,西晉十幾路司馬諸侯稱王,最終致使北方胡人趁虛而入。
即使到了動亂後期 ,中原尚且有能力解決關西的劉漢政權,但漢人各路勢力忙於內爭,根本無心理會“成不了大氣候”的蠻夷。
(注:南匈奴人劉淵自稱劉邦之後,建立劉漢政權,名為匡扶漢室,實則為五胡亂華開了個好頭)
中原亂象禍起漢人相鬥,所以未統一前,各地勢力很難並肩作戰。
上次北伐,即便是在魏國昭武將軍絕對的武力值的威懾下,中原的幾股勢力也是貌合神離。四國雖然沒有互相拆臺,但也絕對談不上同仇敵愾。
這一次北伐也是如此,中原幾國和其他大小勢力也是不願主動招惹胡人,生怕牽一髮而動全身,被其他幾國背後捅刀子。
但是這其中也有例外——西涼。
西涼的寧親王死在了敕勒,段清榮在怒極之下早就有了傾舉國之力報復柔然的想法,於是當李望舒親赴西涼調集自己三萬私兵的時候,順勢和西涼歃血為盟。
魏國皇帝李景和因為與梁國交惡,不願發兵深入敕勒,但更不願讓梁國獨吞被柔然佔領的失地,所以最終同意配合,但只求收復失地即可。
至於南陳和北齊,這次依舊選擇作壁上觀。
即便開頭阻礙重重,但後面的事實證明,李望舒對局勢的判斷確實準確的令人髮指。
丁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