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延唐縣城,懷素等六人加上嚮導雷古,就一起到留宿的客棧喝起酒來,討論明天及後續的行程安排。

到底是先去舜帝陵,還是三分石,或者是報恩寺。大家各自述說著各自的理由。

最後,以雷古的話最有道理,也最符合路線的安排。

先去舜帝陵,九嶷山因舜帝而得名,舜帝也為蒼梧大地的民眾“勤民事而野死”,零陵也因此而而得名。

同時,舜帝也是漢民族道德和孝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標杆,理應第一時間去拜謁。

其路線為舜帝陵(今玉官巖),望夫石,三分石,斑竹林,畚箕窩,駐龍門,高峽平湖, 報恩寺(今永福寺), 舜源峰, 紫霞巖,風凰巖,女英峰,石城峰,娥皇峰,杞林峰,桂林峰,石樓峰,最後看萬山朝九嶷。

雷古的話受到了大家的贊同,特別是其用水在桌子上把各景點和山峰標出來之後,大家更無異議了。

因為按雷古說的路線,是最節約時間和路程,又能把所有景點和九嶷山的九峰都能逛完。是最優路線。

路線確定好了,周書福又叫雷古明天叫兩個身強體壯的民夫,幫忙背下裝備和物資。安排好這些之後,接下來自然就是開懷暢飲了……。

第二天一早,雷古和二個民夫一早就來到客棧集合,簡單吃過早餐後,就出發舜帝陵了。

舜帝陵距延唐縣城約二十里地,可通馬車,眾人租了三臺馬車,約一個時辰就到了。

舜帝陵門口有一個大的廣場,廣場的靠北方向有長長的神道,兩旁並立石人石獸,神道盡頭建三橋,橫跨九嶷河。跨過三橋,就是午門。

進了午門,左右有鐘樓,東西設廂房。迎面就是拜殿,陳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銅編鐘在內,三面牆上有刻書,古文隸體,介紹舜帝生平及業績。 拜殿之後是陵廟的主建築——正殿,氣勢宏偉,莊嚴肅穆。

正殿內有舜帝銅像一尊,只見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劍,氣宇軒昂。銅像背後為萬山朝舜圖畫,極目遠眺,但見山勢逶迤,如屏如障,綿延數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萬山朝九嶷”之說。背面有“二妃圖”,中娥皇女英撫竹而泣,竹枝盡斑,左右書屈原《湘君》詩:“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為隸體。

正殿四周的護欄上,刻著九疑風光、舜帝傳說和歷代名人與九疑的故事。

出了正殿,拾級而上,就到了寢殿,為一敞開式建築,正中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傳是漢徐儉所立。

懷素隨眾人一道,參觀完舜帝陵後才對舜帝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舜帝名重華,號有虞氏,故也稱虞帝,相傳他是黃帝的九世孫,為五帝之一。

據《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至於葬的具體地點已無從考究,但有關舜帝的傳說和遺蹟在九疑山卻是真有其事。

他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對零陵人民影響深遠,甚至於對漢族和整個中原文明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參拜完舜帝陵,眾人又來到玉琯巖。玉琯巖位於九嶷山舜帝廟的左側,青山環繞的平疇中突兀著一座玲瓏小山,怪石林立,古木鬱蔥,活脫脫一個天然盆景。

傳說,漢哀帝時期,零陵文學(“文學”系漢代官名)奚景在這座小山的一個巖洞裡發現了12支玉琯(古樂器),認為是舜帝南巡留下的遺物,獻給朝廷,於是此地得名“玉琯巖”。

此後,文人騷客來舜帝廟憑弔,都會到玉琯巖遊覽,多有留銘題刻。(至今儲存有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碑刻有24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隸、草5種字型齊全。巖洞正前方,有宋代著名書法家方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