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裡,何曉潔正在跟著何瑞雪學習。

她也想參加高考,原因卻有些讓人啼笑皆非,是她的小姑子溫霈已經報名,她怕自己是家裡唯一一個沒讀過大學的,往後在家教訓孩子都沒底氣。

為了不拉低家裡將來的平均學歷,她付出了不少心力,趁著一個月的時間加緊複習。

考什麼大學倒是次要,她沒有太大的雄心,能分配一個穩定離家近的工作就行。

當然,工資最好高一些,能夠支援她隨心所欲地發展自己的愛好。

這些年因為工作需要,她沒有徹底脫離學習的環境,再捧起書本時也不覺得生疏。

尤其是數學這一學科。

當年她能被糧站選中就是因為她的算術又快又準,得以改變命運,讓她不由得對這一學科產生了許多好感。

在無所事事的午休時,通常會捧著算數方面的書看,何瑞雪把自學叢書給家裡人各準備了一套,她同樣沒有落下。

其中《代數》四冊,《平面幾何》兩冊、《立體幾何》一冊、《平面解析幾何》以及《三角》,她都是看過並且反覆做過習題演練,正確率能達到七成。

所以在備考期間,她只需要對物理和化學加起來八冊書下苦功,再著重培養下語文和政治方面的基礎,考中的機率很大。

書桌前,何曉潔崩潰地扶著額頭,邊學邊抱怨,“小姑,這些弱酸強鹼鹽,強酸弱鹼鹽,我都分不清,更別說融到水裡是酸還是鹼性了,難不成我還要用嘴去嘗啊?”

”還有電解和電離,為啥非得要電它呢,電流的正負極我記得陰極和陽極又是什麼,你讓我爸這個老電工過來,恐怕連她都搞不懂。”

何瑞雪眼睛都沒離開書本,淡定回應,“你去把化學第一冊複習一下,實在不行就死記硬背,這點時間也不求你能弄懂。”

將高中兩三年的知識融合進幾本書裡,不是倉促之間就能學會的。

雖然幾人都上過高中,但當時校內已經鬧起來,老師上課基本上都是糊弄過去的。

就算認真學過,幾年下來也忘記得差不多了,只隱約記得一些概念性的內容。

其實何瑞雪覺得以她的情況更適合去藝術型別的學院深造。

可惜藝術生的高考明年才召開,分屬在文科之下,考素材色彩和創作。

何曉潔在畫畫方面沒有任何基礎,加上藝術生不考數學,等於磨滅她的一大優勢。

倒不如先考個正經大學,等在大學期間再借用圖書館系統性地學習攝影相關知識。

何曉潔對這些統統不懂,甚至對文理分科都沒有清晰的認知,表示都聽小姑的。

當了這麼多年的小跟班,指哪打哪已經刻在她本能中,如今是要她學啥就學啥。

萬一考不上也只能怪她腦子不行,來年再戰就是。

反正家裡的壓力不大,夫家和孃家都很支援她。

相比而言,何曉愛比她的目標要明確得多,打算攻讀文學系。

雖然高中成績屬於中流,但她的語文學科是拔尖的。

她和譚家的兩個女兒玩得好,沒少去向譚薇請教,算作她的半個弟子,被她帶著在當地小報上投了十幾次稿。

中稿的機率有十之一二,雖然低,但到底是能上報紙,說明她在文學上有些天賦,更應該在這方面深造。

頭幾年高考的語文考卷題目少得驚人,有些地區就兩道題,一道類似於改錯和名詞解釋,考基礎文字的認知;

另一道就是作文,往往和政治掛鉤,抒發各自的看法,文人們以筆為刀,探討反動、批判、知識分子等社會現狀。

題目越少,想要寫得出彩就越難。

何瑞雪沒有給她押題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