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雲端計算遇到的瓶頸(第1/1頁)
章節報錯
自從10月11日開始上杜先鋒的課的時候,吳景陽就把他手裡的一套“雲端計算與虛擬化”的設計方案給了杜先鋒,到現在正好一個月。在這段時間,只要是杜先鋒的上機課,他總會花那麼十幾分鐘的時間和吳景陽討論其中的一些技術細節。
再在自己沒課的時候,一頭鑽進實驗室開始鼓搗起來
吳景陽知道,杜先鋒是想以此資料來做一次實驗,以此作為他的研究成果。等研究成果一出,自己再發表一篇論文,再加上家庭關係的一些運作,他杜先鋒就可以在31歲的年紀當上正教授。
前幾次的討論,杜先鋒都是一臉輕鬆的樣子,對於吳景陽提供的一套完備的技術方案,他覺得這就是“照抄”即可。但這一次卻是遇到了卡脖子的關鍵問題——要實現虛擬化,現階段的宿主機,儲存空間,尤其是記憶體顯得不夠了。
儲存空間能夠決定宿主機能“裝下”多少資料。
記憶體則是作為計算機儲存單元和運算單元中間的“快取”,計算機將硬碟中的資料調入cpU進行處理時,會把資料暫時放在記憶體中。如果記憶體的空間不足,則會導致計算機在處理資料時非常卡頓。
而虛擬化技術中的關鍵一步——一虛多,就是在一臺伺服器(也叫宿主機)上,建立出多個邏輯獨立的虛擬機器,每個虛擬機器其實就是一臺電腦,並且,每個虛擬機器都會“瓜分”物理宿主機的儲存資源。比如說,一臺宿主機上配置了16G的記憶體和800G的硬碟,而這臺宿主機上又建立了8個虛擬機器對資源進行平分,那麼每個虛擬機器就能得到2G記憶體和100G的硬碟。而這些虛擬機器的對資料的處理能力也是2G記憶體的處理能力。
所以說,宿主機上儲存空間是否充足,關係到虛擬機器的數量,也關係到單個虛擬機器的效能。如果宿主機都只有4G的記憶體和100G的硬碟,那麼它上面最多就是3-4個虛擬機器,不敢再多了。當虛擬機器的記憶體不足1G時,再讓它充當對外的伺服器,這效能就太差了。
2006年時,計算機的記憶體還在ddR2,最高階的伺服器用記憶體,單條最大也不過4G,配上最多4個記憶體插槽也不過最多16G。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最關鍵的問題是,當時的作業系統,普遍都是32位的作業系統,也就是一次效能處理32位元組的資料。32位的作業系統能使用的系統記憶體最大容量也就是4G。
受到作業系統的限制,就算你有經費採購來4G的ddR2記憶體條搭配4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也有12G的記憶體是浪費的。
等於是說,你再怎麼加硬體配置,在當前普遍使用的32位的作業系統環境裡,記憶體最多就能用到4G,這還是理論數值,實際上也就是3.5G左右。那這樣,它也就沒有足夠的記憶體容量去支撐虛擬機器的效能了。
如果造成虛擬機器的處理效能下降,那麼所謂的“雲端計算”就失去意義了。
對於杜先鋒遇到的這些問題,吳景陽自己也是後知後覺。
當初在課堂上,他其實是有些“腦子一熱”的衝動的,所以才把當下計算機硬體的效能給忽略了,現在杜先鋒把這些問題擺在了他面前,他也不得不想辦法處理。
但是怎麼處理?
總不能像勸說黃瑤、林雨霜一樣去忽悠杜先鋒吧。
一想到又要給杜先鋒貢獻資料,他內心似乎是有一絲淌血的感覺。
看來,“私密箱”電腦裡的東西,又要貢獻一部分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