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各級矛盾下爆發的安史之亂(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到這裡,局勢其實已經很明朗了,唐玄宗昏君之勢已成。
從前期勵精圖治到後面的縱情聲色,這難道是一朝一夕之間形成的?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或許李隆基骨子裡就是一個耽於享樂之人。
早期的時候,雖然表現出的是一副英明神武,頗有先祖在世的模樣。
可本質上,李隆基也是一個富貴公子罷了。
只是與大多數的富貴公子相比,他更狠辣,更果敢,也能暫時壓制心中的慾望罷了。
和李世民這樣真正的馬上天子比起來,他還差的遠!
一個正常的王朝建立之初,雖然比起前朝而言或許富貴不足,但卻是進取有餘。
國家窮是窮了些,一切卻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總的來說,這是欣欣向榮的局面。
與其說是李隆基締造了開元盛世,不如說是時代選擇了他。
在他所處的那個時期,本來就已經到了王朝鼎盛的巔峰,就算此人不是李隆基,換另外一個皇帝上臺,但凡他安分一些,不那麼作一些,都能成就出一個盛世來。
誠然,李隆基的功績也不能全盤否認。
當時的局面,內剛剛結束了武則天的統治,韋氏的叛亂。
外還有姑姑太平公主虎視眈眈,妄圖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這種情況下,不是果敢狠辣之人,實際上很難將局面處理的很好,就算後面平息了,所花費的時間很難說會比李隆基長多久。
再加上早期的時候,還算英明神武的他任用各種人才,最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互相成就了這麼一個盛世明主。
怪只怪他活的太久了。
但凡在開元十九年去世,他一生微不足道的汙點都會被人習慣性的忽略,但那無邊的功績卻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
一個空前絕後的千古一帝怎麼都跑不了了。
可惜,凡事都有例外。
於李隆基而言,壽命太長,反而成了毀滅的根源。
李世民一眼洞悉了這點。
面對現在薑餅講述他如何如何耽於享樂,心理預期其實已經降低到了極點。
不就是當昏君嗎,這他可太熟了。
當年他表叔做的事情,李世民現在可還歷歷在目呢。
薑餅頓了頓,喝了口清茶。
故事說到這裡,其實唐玄宗的形象,李世民等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接下來就是好好說道說道,這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了。
“其實,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無法簡單的歸結為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作亂,從當時的局面來看,他是由各方矛盾所構成的。”
聽見這話,李世民正襟危坐,想要好好聽聽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一,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
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
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慾薰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後來的白居易長恨歌中是這樣描述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當時的社會制度,男兒被視作傳宗接代的象徵,同時一個男孩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