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幾位教授與潘建國之間的差距,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或許,他們之所以取得的成就沒有潘建國大,或許差的就是那麼一點點運氣。

但有時候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況且,潘建國在電子計算機領域的天賦,確實要比其他人高上那麼一些。

天賦評分這種東西,越接近滿分的時候,一分的差距都會變得非常大。

更不用說他們距離潘建國的天賦評分,大部分都差了3~5分。

當然,這些是劉明宇看到的情況,其他幾位教授並不知道自己的天賦評分,他們只憑借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過要說作為接近潘建國的天賦評分的人,當屬李康德教授,李康德教授就是一直跟潘建國際教授爭奪第一的人,只不過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敗給了潘建國,做了萬年老二。

李康德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天賦評分高達96分,跟潘建國的評分只差了一分。

這一分的差距,可以說很明顯,也可以說不明顯。

如果努努力的話,或許就能夠抹平這一分的差距。

但是當你努力的時候,比你更加天才的人也在努力,而且比你更努力。

那麼這一分的差距只會變得越來越大。

李康德和潘建國之間的交手,都無疑說明了兩人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勤奮好學。

也正因為如此,潘建國才能夠時刻壓低李康德一頭。

本來以為這幾位教授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天賦應該是最高的人。

其之前帶領的團隊的隊員們裡面,絕大部分人的天賦都在80分以上,偶爾也有出現90分的人。

這也說明了之前他們帶領的隊員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量子計算機領域擁有足夠天賦的學生。

想想也是,如果不是本身對量子計算機比較感興趣的人,恐怕都很難能夠透過幾位教授的考核,自己恐怕也沒有辦法繼續待下去。

不過在這眾多的隊員當中,劉明宇卻發現了一個意外。

一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天賦評分比潘建國還要高的人。

張永才,量子計算機領域天賦評分99分。

距離滿分只差了一分。

這絕對是天才中的天才。

這是極為罕見的天才,這雖然不是劉明宇,看過天賦評分最高的人,但是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卻是最高分的一個。

比起潘建國,比起張茂才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的天賦評分都要高。

不過讓劉明宇有些奇怪,擁有如此高的天賦的人,竟然沒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這屬實有些不太科學啊。

不過仔細的想一想,劉明宇就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有時候人的天賦評分高,如果沒有主動發現,沒有主動學習的話,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高的天賦。

但是張永才顯然並不是這樣,他從畢業之後就從事了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相關工作,可以說在這一方面並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地方。

那為什麼對方的天賦如此之高,卻沒有取得有效的成就?

忽然之間,劉明宇翻閱到張永才的入職資訊。

張永才是潘建國的學生,從最開始跟著潘建國一起從零開始研發量子計算機。

難道是潘建國霸佔了張永才研究成果?

劉明宇腦海中瞬間湧現出這麼一個想法。

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劉明宇拋之腦後。

應該不太可能有這種情況出現,如果真的有出現的話,恐怕早就有所反應了。

但萬事無絕對。

像上面的人霸佔下面的人的研究成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