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建於今址,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這期間雖屢建屢毀,但其殿宇在建築風格上仍保持著明代格局,整個殿宇宏偉,飛簷聳脊,氣勢莊嚴。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上海知縣李紋重修廟宇,殿前建亭、將誥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門,並募集財帛建造牌坊一座,由新任知縣馮彬題字“海隅保障”於其上。清順治四年(1647年)城隍廟鑄銅鼎一座,置於頭門天井之中,上書“松江府上海縣城隍廟通天永寶彝”並刻有八十字的短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捐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楊兆麟募化興工,興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本地鄉紳在廟東構建東園,鑿池造亭,堆疊山石,將廟基擴大為十二畝六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一次。次年得詔免科。乾隆中葉,潘允端的豫園漸就荒圮,潘氏後裔式微,急於求售。群眾以廉價購得,歸入城隍廟作為西園,城隍廟廟基遂擴大為三十六畝八分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會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廟後樓。嘉慶三年(1798年)城隍大殿重修,設道會司和三十四司於兩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吳淞,五月十一日佔領上海縣城,侵略軍在城隍廟盤踞期間,將內部設施搶劫破壞一空。咸豐二年(1860年)太平軍包圍上海,蘇松太道吳熙延引外軍入城防守,英、法軍隊利用居住城隍廟之機,擅自摧毀假山,填塞池塘,破壞廟觀,使城隍廟再次受到重大破壞。同治年間,知縣王宗濂、巡道應寶時先後倡捐大修,歷時十個月,使城隍廟重新煥發了青春。光緒十九年(1893年)知縣王承喧募捐頭門、二門、轅門大殿以及戲樓鼓亭等。次年,又由漕運頒懸“保厘蒼赤”的匾額。在此時期,城隍廟遊人日多,商貿日盛,餘地出租,造屋設鋪,為今日城隍廟集商業、遊覽、園林和宗教為一體的文化景觀奠定了基礎。1922年、1924年,因管理不善,城隍廟相繼遭大火,使大殿等建築物受到很大損失。1926年,邑廟董事會協同上海灘的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頭面人物捐資重建。現在的城隍廟大殿,即為其時重建的仿古大殿。
祺雯對大奇說道:“城隍廟的小吃很好吃的,主人,我們去吃小吃吧!”
大奇說道:“老婆們,喜歡吃什麼自己挑啊!”
於是每個女人都非常開心地買東西大吃起來。怡靜喜歡吃烤魷魚就買了兩串烤魷魚,葉歡買了兩串冰糖葫蘆,萍佳買了一盒金華酥餅……大夥邊吃邊來到城隍廟,當然是要給城隍爺進香了。童大奇率領十七個美女站在了母親的身後,他們十九個人一齊向城隍爺進香。
大奇在心裡禱告道:“城隍爺爺,求您老人家保佑我母親身體健康!讓我和這十七個美人兒相伴一生!以後我只有有機會來上海,一定給城隍爺爺您進香!”
給城隍爺爺進玩照香後,大奇繼續帶著眾美女遊玩城隍廟附近的小店,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有,這些美女們開心得要命。加上東西也便宜,她們每個人都買了很多東西。導遊小姐也樂得笑呵呵的,因為大奇的美女老婆們買了這麼多的東西,她的回扣一定拿得多。大奇帶著眾美女遊玩過城隍廟後,便領著大夥來到豫園。
上海豫園。豫園位於繁華熱鬧的上海老城廂東北隅,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和豫園商城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和遊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始建於明肛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含“愉悅老親”的之意。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1961年正式對外開放。現在的豫園佔地面積2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