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興辦學堂(第1/2頁)
章節報錯
傅青雲跟梁俊所講的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義務教育。不過如果直接把這一思想丟擲來,估計要嚇壞很多人。所以,他做了不少的修改。
比如,老百姓支付不起學費,沒關係,先讀書,等將來長大掙了錢,再分批還給官府,而且還不要利息。
如果將來沒有因為讀書而收益,那這筆債就給你免了。正是因為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接下來,每年進學堂讀書的平民子弟成倍增長。
伴隨而來的就是興建學堂,可官府一時半會又拿不出這麼多錢興建,怎麼辦?
鄭婉玉給他出了個主意,不少有錢人家有多餘的空屋子,完全可以騰出來作為學堂,為此,還出臺了鼓勵政策:由官府出銀子進行租賃,而且還免除房東家一到兩個子弟讀書的費用。
這樣一來,原本興建一座學堂的費用,現在可以租賃一二十座學堂。
學堂解決了,學費解決了,可那麼多先生哪裡找?
梁俊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下轄六個州各郡縣釋出告示,凡是讀書人自願教書的,由官府按月發給俸銀,數量與縣衙師爺的俸祿相當,並免除徭役。
這比先前那些教書先生的俸銀高出一倍還多,而且更有保障,這樣的待遇,一下子吸引力不少讀書人走進學堂當起了教書先生。而且每天還有全國各地的讀書人聞風而來。
傅青雲可高興壞了,這不僅解決了教書先生短缺的問題,還積聚了不少人才,緩解了官員短缺的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傅青雲忙於興辦學堂,廣羅人才的同時,那邊軍事訓練也在程嬰、繆凱峰、姬友道等人的組織下展開了。
張宏的潛能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從管理一個郡,到管理一個州,現在,六個州的錢糧都是他在負責,管得井井有條,絲毫不亂。自傅青雲接管以來,這六個州沒有再發生一起餓死人的現象。
這也導致了每天都有大量流民從其他地區逃到這裡。
有官員提出,不允許這些流民入境,把他們驅趕走。
傅青雲卻認為,人家百姓千里迢迢來投奔,說明你這裡日子好過,他們才要來。雖然暫時帶來吃飯和就業的壓力,但也是人口資源啊。官府要想方設法幫助百姓解決吃飯問題和就業問題。
在這樣的政策下,這六個州的人口不到半年就增加了十幾萬。幾乎相當於增加了一個郡的人口數量。
穩定的生活也使得老百姓敢生孩子了,一年裡出生人口是過去十年出生人口的總和。
就在涼州、黃州等西北部地區蓬勃發展的時候,大夏朝京都以西地區、南部地區、東部地區卻更加動盪了。
原來一直像蟑螂一樣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天蠶教,趁著鎮西軍從駐地離開去攻打鎮北軍之際,一下子活躍起來,發展起來。
他們打著為民祈願的幌子,喊著“民安國興,天啟當亮”口號,號召民眾尋找上天之子,恭迎他拯救大夏。其實就是在為三皇子姚啟亮搶奪太子之位而搖旗吶喊。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從三四萬教民,發展到二三十萬。勢力範圍覆蓋了五六個州,近百個縣。不少州官、郡守和縣令,都是其教徒。比如,涼州的知州方叔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天蠶教發展壯大提供便利;姚啟亮和太傅朱相如則為他們加官進爵。姚啟亮、天蠶教和地方官員,互相勾結,相互利用。
對於那些不願加入他們或抵制他們的官員,則會想盡辦法除之。方叔文的前任寧忠明,一方面因為發現城防軍吃空餉,得罪了韓德,另一方面因為嚴查少女失蹤案,得罪了天蠶教,於是韓德聯合天蠶教製造了滅門慘案,殺死了寧家十幾口。
天蠶教在各地都開設有堂口,每個堂口都設有堂主、副堂主及護法等核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