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牛頓的遺產(第1/2頁)
章節報錯
綠芽兒與光之迷
綠芽兒回到了母星,正坐在她的實驗室裡,凝視著一塊古老的玻璃板。這塊玻璃板是她從一位古董商那裡得到的,據說它曾經屬於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綠芽兒是一位物理學家,對光學和量子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對牛頓的生平和成就瞭如指掌,尤其是他對光的研究。
牛頓,這位科學巨人,曾對光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他透過實驗發現了光的粒子性質,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然而,他的理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荷蘭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動說,認為光是一種波動現象。這兩種理論在科學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持續了數個世紀。
綠芽兒輕輕撫摸著這塊玻璃板,彷彿能感受到牛頓當年觸控它時的溫度。她知道,這塊玻璃板是牛頓用來進行牛頓環實驗的工具之一。牛頓環實驗是一種光學干涉現象,透過觀察光波的干涉圖樣,可以精確測量光波的波長。儘管牛頓對牛頓環作了精確的定量測定,但他始終堅持光的微粒說。
綠芽兒決定重現牛頓的實驗,她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從這些古老的實驗中找到新的啟示。她搭建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裝置:一個光源,一個透鏡,以及一塊與牛頓玻璃板相似的玻璃板。她調整著透鏡與玻璃板之間的距離,直到在螢幕上出現了清晰的牛頓環。
波動與粒子的對決
綠芽兒觀察著螢幕上的牛頓環,她知道這些環是由光波的干涉形成的。她想起了牛頓和惠更斯的爭論,她想知道如果牛頓生活在現代,他是否會改變他的觀點。綠芽兒決定進行一個大膽的實驗,她想看看是否能夠同時觀察到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
她開始設計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將結合現代科技,比如量子糾纏和超材料,來探索光的本質。她知道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她也相信,這可能是解開光之迷的關鍵。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綠芽兒夜以繼日地工作,她不斷地調整實驗引數,最佳化實驗裝置。她的目標是創造出一個環境,使得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可以同時被觀察到。她相信,如果她能夠成功,這將是對牛頓和惠更斯爭論的一個圓滿解答。
意外的發現
就在綠芽兒即將完成她的實驗裝置時,她意外地發現了一些異常的資料。她的資料顯示,光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似乎表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性質,既不完全符合波動性,也不完全符合粒子性。這個發現讓她既興奮又困惑。
綠芽兒決定深入研究這些異常資料。她開始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試圖找到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她發現,儘管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量子力學的階段,但對於光的本質,科學家們仍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她意識到,她的發現可能指向了一種全新的物理現象,這可能是對光的本質的一次重大突破。她決定將她的發現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希望能夠引起科學界的關注。
科學界的震動
綠芽兒的論文一經發表,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許多物理學家對她的發現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但也有人對她的理論表示懷疑。綠芽兒知道,她需要更多的實驗來支援她的理論。
她開始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進行更多的實驗來驗證她的發現。她的實驗結果逐漸得到了更多的支援,但也有人提出了新的挑戰。綠芽兒意識到,她的發現可能會引發一場新的科學革命。
光之迷的解答
隨著研究的深入,綠芽兒逐漸揭開了光之迷的一角。她發現,光在不同的尺度和條件下,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在宏觀尺度下,光的波動性更為明顯;而在微觀尺度下,光的粒子性則更為突出。她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將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統一在一個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