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的是一個童子,秦雯雯問道:“你家大人呢?我們幾人錯過了宿頭,想詢問一下你家大人,能否准許我們在此借住一宿”。童子道:“我們家沒有大人,只有我一人居住在此,幾位如不嫌棄,請進來吧”。進到草屋中,裡面擺設異常簡陋,屋子中間有一個火堆,火堆上架著一個陶罐,地上鋪著一張草蓆,草屋的牆上掛著簡陋的一張弓和幾支用木頭削制的箭。坐下後,何瑤怡問道:“你家大人去哪兒了,你幾歲了”。童子道:“母親生我難產而死,四歲時父親到林中狩獵,遇到妖獸,被妖獸所殺,我今年九歲了”。何瑤怡道:“你沒有去投奔親戚”。童子道:“我有手有腳,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何必要給別人增添麻煩”。易子卿看這個童子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堅定有力,碧眼方瞳。於是問道:“你是如何為生的”。童子道:“在林子周邊獵得一些小動物,然後到百里外的市集上換些糧食”。易子卿看到童子並沒有修為,於是問道:“孩子,到我身邊來”。童子走了過來,易子卿摸了摸童子的雙手,發現童子竟然是天生的氣脈暢通。這種體質在道教中是修行的天才存在。於是問道:“想要學習修行嗎”。童子道:“曾經有人為我測試過,我吸收靈氣存不住,因此無法修行”。易子卿道:“我可以教你一種不同的修煉方法,正好適合你的這種體質”。童子有些懷疑的看著易子卿,易子卿沒說什麼,握住童子的脈門,將一縷真氣沿著童子的經脈執行了一圈。問道:“感受到了什麼”。童子道:“好像一股氣息在我身體裡轉動”。易子卿問道:“現在還懷疑我嗎”。童子立刻跪下面對著易子卿三叩九拜道:“師傅在上,請受徒兒林生一拜”。易子卿將何瑤怡,秦雯雯,箐箐,燭龍介紹給林生。天色已晚,易子卿讓林生先睡覺,第二日在傳授他功法。林生睡著後何瑤怡問易子卿道:“怎麼就有了收徒的想法”。易子卿道:“此子的體質特殊非常適合傳習我的功法”。易子卿一夜未睡,將《道德經》五千六百一十二字攥寫下來。第二日。林生醒來後。易子卿將《道德經》取出來說道:“為師修煉的是自然之道,這本書你先拿著看,不懂得地方問為師,讀懂後,為師再教你修行之法”。中午,帶著林生離開草屋。易子卿準備將草屋毀掉。林生道:“師父,留著吧,還可以為到林中之人遮風避雨”。

在隨後的日子裡,易子卿並沒有教林生道家的修行方法。而是每日讓林生修習《道德經》。林生是這個世界易子卿真正意義上第一個道家的傳承人。易子卿對他也是寄予厚望。而且易子卿也要摒棄玄天大陸的修行方法,教給林生真正的道家修行方式。道家講究修行先修心。因此透過讓林生修習《道德經》觀察一下他的心性。也是為今後的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礎。易子卿重活一世,早年過著安逸的生活,但是父母雙亡後,卻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生存,大多時候都是在悟道,提高自己實力,放鬆了對自己心境的修行。這也是易子卿的一個缺憾。而林生隨著易子卿與他的相處發現此子一直保持著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白純潔。沒有功利的色彩。如同花兒的綻放,樹枝的搖曳,風兒的低鳴。遵循內心的召喚。易子卿也鼓勵他保持這樣的心境。而林生也沒有令易子卿失望。每日修習《道德經》從沒有向易子卿提出修行的事情,還能夠獨立思考。一次,易子卿和眾人攀登一座高山,在山腳下遇見了一位老人也想攀登。林生過去問道:“老爺爺,這座山這麼高,您的年齡這麼大了,恐怕爬不上去”。老者道:“孩子,我年輕時攀登過許多的高山,可是每到一座沒有攀登上去的,都感覺是比我以前攀登的山更高的山,因此我要爬上去,看與以前所攀爬的山不一樣的風景”。林生恭恭敬敬給老者行了個禮,回到易子卿身邊並沒有繼續往山上走,而是在思考著什麼。易子卿也沒有催促,只是靜靜的在一旁等著。半日後,林生對易子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