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鑫,爺爺和你說個事兒。”

“爺爺,您說。”

“你如果再弄到吃的喝的,可以用一部分換些粗糧回來。”

“額,也可以的,爺爺,大家平日裡捱餓的厲害?”

梁鑫以為爺爺這麼說,是因為家裡人平時在食堂吃飯吃不飽,餓的厲害呢。

畢竟他兩天才回來一趟,就算每次回來大家能吃上一頓好的。

但兩天六頓飯,不還是要餓五頓呢嘛。

假如他自己是這種情況。

那讓他在五頓飢一頓好和六頓不怎麼好但能飽之間選,他大概也會選六頓飽。

捱餓難受啊!

嗯,假如每次都可以自由選擇那就好了,還是選六頓飽,但可以偶爾選五頓飢一頓好,改善一下。

這就很完美!

爺爺嘆了口氣說,“不是我們,是你姥爺家。”

“每個村子情況不一樣,咱們村子還好,至少還能吃個半飽,老李他們村子更差。”

“我之前跟你說,今年有餓死人,其中就有你姥爺他們村子的。”

“今年我沒過去你外公那,也不知道他們家是什麼情況,但想來應該也不太好。”

媽媽姓李,外公家裡情況和梁鑫他們差不多。

嗯,也是讀過書,但是什麼都沒讀出來的那種人。

以前科舉考試,那才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極少數考上的,一瞬間鯉魚躍龍門。

從此翻身把歌唱。

但絕大多數人,這輩子都沒有任何成就。

那咋辦?

那就混吧!

歲數大了,混不下去了,就讓兒子孫子繼續混。

反正讀得起書的,都是家裡至少有幾十畝田地,有幾戶傭戶,至少養得起一個不幹活的讀書人的家庭。

一代代混下去,哪一代突然轉運了,還是能翻身把歌唱。

後來變天了,這些人田沒了,傭戶也沒了,連科舉也沒了。

這些人都懵逼了。

肚子都填不飽了,還怎麼繼續混。

沒辦法,他們就只能自己下來幹活掙糧食。

就以他們那混了半輩子日子的體質和底子,能過成什麼樣,也就可想而知了。

特別是趕上年景還差,收成也少的時節。

樹杈上都是讀書人啊。

梁鑫聽到爺爺的話,有點愣。

然後腦海裡湧出了一些關於外公家的記憶。

嗯,不怎麼多。

只是小時候媽媽帶他去過幾次外公家,幾十裡外,環境什麼的,好像也和自己家差不多。

也就僅此而已了。

畢竟這時候交通不發達,還每天都要為那口糧食費勁心力。

哪有那麼多時間到處溜達。

所以去的少,記憶也不怎麼深刻。

嗯,也就是沒什麼太大感覺。

就他還算可以呢,至少見到外公外婆應該能認識,最小的老五梁勇,在他記憶裡,是沒去過外公外婆家的!

你要是問梁勇知不知道姥姥姥爺。

他大概能回你一句,是什麼,好吃嗎?

說白了,人的感情都看走動。

要不怎麼會說遠親不如近鄰呢,除了近親靠血脈相連,有天生的羈絆,稍微遠點,如果不走動,那關係也沒法說。

鄰居就不一樣了,只要不是鬧了矛盾,天天見面打招呼聊天一起吃飯喝酒什麼的,感情自然不一樣。

為什麼發小關係鐵,不就因為這個嘛。

很多人表哥表姐結婚辦事兒什麼的,都可能以工作忙啊或者什麼不大的事兒耽誤了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