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得從民國末年說起,那是個動盪不安、風雨飄搖的年代。在雲南省的某座縣城,局勢混亂不堪,各方勢力暗流湧動,百姓們整日提心吊膽,生活在惶恐與不安之中 。

我太婆家就在這縣城裡,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客棧。客棧的前廳是熱鬧的酒樓,酒旗飄揚,酒香四溢,吆喝聲、談笑聲交織;後面則是住宿的地方,客房一間挨著一間,來來往往的旅人在此歇腳。

我太婆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在當地,她被人們稱作“哈利”。據說她精通草藥之術,不管是頭疼腦熱的小病,還是被認為是邪祟纏身的怪病,她只需幾味草藥,便能藥到病除。

當時,山裡的土匪十分猖獗,時常下山燒殺搶掠,攪得百姓不得安寧。縣裡為了保護百姓,透過鄉紳們籌集資金,組織起了民兵隊伍。這些民兵日夜輪崗,守護著縣城的安危。

有一天,民兵剛剛輪崗下班,幾個疲憊的身影走進了太婆家的客棧。太婆見狀,趕忙吩咐後廚殺雞做飯,好好招待這些守護大家的人。在處理雞的時候,太婆熟練地將雞頭和雞脖子的皮外翻,可就在這一瞬間,她的臉色陡然變得煞白,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太婆沒有絲毫猶豫,急忙找到了剛剛下班的民兵,神情嚴肅地對他們說:“大事不好,你們趕緊離開這裡,越遠越好!”民兵們雖感到疑惑,但看著太婆篤定的神情,還是聽從了她的建議,匆匆離開了客棧。

不到二十分鐘,一陣嘈雜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幾十個凶神惡煞的土匪氣勢洶洶地衝進了客棧。他們原本的目標是絞殺那些民兵,順帶搶奪錢財。好在民兵們已經提前撤離,土匪們沒能得逞,只是搶走了客棧裡的一些錢財,便罵罵咧咧地離開了。

又過了些時日,一天清晨,太公開門準備迎接新的一天,卻發現客棧門口有個襁褓。湊近一看,裡面是一個嗷嗷待哺的棄嬰。太公心生憐憫,將棄嬰抱回了客棧,和太婆商量後,決定將這個孩子撫養長大。這個孩子就是後來跟隨孫中山先生,成為國民黨抗日將領的楊某。

在那個土匪橫行的年代,就連化緣的和尚都難以倖免。一天,客棧門口來了一個人。我婆婆說那是個僧人,身披破舊袈裟,手持念珠;可大舅公卻堅持認為,那不過是個逃荒的可憐人,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如今兩位老人都已離世,這人的身份也就成了永遠的謎團。

這人在客棧門口一坐就是一整天,既不說話,也不離開。太公見他實在可憐,便走上前去,溫和地說道:“這位朋友,看你像是餓壞了,不如進店吃些東西,再住上一晚吧。”那人微微抬起頭,混濁的雙眼透露出一絲感激,輕輕點了點頭。

他走進客棧時,眾人這才看清他的模樣。只見他破衣爛衫,身上的衣服打著無數個補丁,還散發著一股酸臭味。背上揹著一個破舊不堪的包袱,雙手環抱在胸前,頭髮又髒又亂,臉上滿是汙垢。

這人在客棧一住便是一個月。一個月裡,他極少與人交流,總是獨自坐在角落裡,眼神中透著深深的憂慮。直到有一天,縣裡傳來線報,說土匪又要下山了。這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當天便急匆匆地找到太公,說要辭行。

離別之時,他從懷裡掏出一個木製的盒子,鄭重地遞給太公,聲音顫抖地說:“恩人,這個盒子裡的東西十分珍貴,是我拼了命才保下來的。它能保你家世代平安,今日你有救命之恩,我無以為報,便將它贈予你。”說完,這人便轉身離去,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

太公拿著這個木盒,滿心好奇。待那人走遠後,他緩緩開啟盒子,只見裡面放著一個類似木頭質地的東西,形狀有點像銀杏樹葉片。葉面邊緣塗著一層類似黃銅色的漆,大小有成年人的兩個手掌那麼大。太公拿起這個東西,湊近仔細聞了聞,一股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