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沈戰的毒計(第1/3頁)
章節報錯
崇禎無意間捅破了明末最大的一個階級矛盾。
那就是皇權與鐵三角之間的矛盾。
明末最大的階級矛盾不是農民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嗎?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流民參與造反大業啊!
不是,真不是,這個矛盾是排在第二位的。
假設崇禎皇帝手裡有足夠多的銀子。
那麼他就可以在大旱期間賑災。
老百姓有飯吃餓不死,他們腦袋鏽掉了才會去造反。
老百姓不跟著起鬨造反,起義軍是沒有出路的,明軍分分鐘就能滅了他們。
如果明朝內部沒有風風火火的農民起義。
那麼兩百萬大明軍隊就能按部就班地處理建奴造反的問題。
他皇太極和多爾袞那十萬出頭的兵力再能打也撲騰不出多大的浪花。
皇太極從沒奢求過自己能打下北京,多爾袞也沒奢求過。
然而李自成幫他們打下來了,然後親手奉上。
這一切悲劇的始作俑者都是兩個字:銀子!
假如崇禎皇帝能正常收賦稅,那麼以上所有的悲劇都不會發生。
大明京師被人攻克的戲碼不會發生。
漢人被滿人奴役兩百多年的戲碼不會發生。
華夏科技樹停滯不前,被西洋人揍完又被東洋人揍的戲碼也不會發生。
那麼追根溯源崇禎時期的銀子到底去哪裡了呢?
答案是全都去了鐵三角的口袋裡!
明末有一個死死焊在一起的利益鐵三角。
他們分別是士大夫,鄉紳地主和富商。
士大夫在朝為官,為鄉紳地主和富商提供一切賺錢和免稅的便利。
地主和富商可以使勁地賺錢,但是不用上稅。
所有的稅都攤派到賤民身上即可。
鄉紳地主透過放高利貸和暴力手段兼併農民手中的土地。
最後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跑到了鄉紳地主的手裡。
很多鄉紳地主本身就是退休返鄉的官員。
再來說說富商這個群體。
東南五省大搞出口貿易,賺得盆滿缽滿。
江西的瓷器,福建的茶葉,浙江的紡織品全是歐洲貴族的最愛。
當時的大明就是第一奢侈品輸出國,也是第一白銀流入國。
南方各省全都富得流油,但是他們不給朝廷交稅。
大明律明確規定:商稅三十稅一。
崇禎年間每年的貿易額高達上億兩白銀。
商人們正常交稅的話明廷每年能收到300多萬兩白銀。
有了這筆銀子崇禎無論是賑災還是跟建奴開戰都能輕鬆很多。
但你猜猜崇禎每年收到的商稅是多少?
答案:幾乎為零!
官商勾結,恐怖如斯。
這個堅固無比的鐵三角如同一隻吸血鬼般瘋狂地在大明身上吸血。
他們全都富死了,而大明朝廷快要窮死了。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眼。
崇禎末年最大的社會矛盾是什麼?
答案就是皇權和鐵三角之間的矛盾!
這種局面的形成跟鐵三角的自私自利、缺少大局觀有關係。
跟崇禎的軟弱和無能也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沈戰的出現,崇禎變得硬氣許多。
比如封沈戰為大都督+駙馬,進而透過沈戰掌控兵權這件事崇禎做得就很硬氣。
然後他就逼急了整個文官集團。
確切地說是逼急了那些跟鄉紳地主和富商悍死的文官。
他們有都是錢,他們根本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