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出殯與森林防火(第1/4頁)
章節報錯
天剛矇矇亮,隨著老村部對面幾百米開外的對面二十四組潘二家門外幾十聲沖天的爆竹聲響打破了村莊難得的寂靜,隨即響起了哀樂,吳蜀魏趕緊洗漱完畢,一路小跑,去潘二家參加今天易老太君的葬禮,伴隨保障本次活動的森林防火工作。
爆竹的硝煙味道還未散去,潘二家的大門外散落著昨天做儀式落下的燒錢紙留下的一個個小堆的灰黑色的餘燼和滿地的紅色爆竹殘骸。正在這時,門外的音響響起了儒教師傅的聲音,“下面開始入木儀式,請甲子、乙子、丙子、丁子、甲醜、乙丑、丙醜、丁丑、甲戌、乙戌、丙戌、丁戌等12個年份出生的人離開孝堂。”儒教師傅如此重複三遍提醒。原來這是按照賢寧的習俗,易老太君出生於辛未年,儒教師傅提前告訴在孝堂有些年庚不利的人(包括孝子)走出孝堂望天迴避,以免衝撞到逝者的靈魂,折損生者的生氣和財氣。
爾後,儒教師傅神情肅穆,手持羅盤,仔細地測量著方位。他的眼神專注而堅定,彷彿在與天地溝通。墨斗在他手中靈活地舞動,黑色的線條在易老太君的遺體周圍交織成神秘的圖案。
一切準備就緒,儒教師傅輕輕地蓋上棺蓋子,那動作溫柔而莊重,彷彿在為易老太君送上最後的安寧。子孫釘被一枚枚地打入棺蓋,發出沉悶的聲響,每一聲都像是在訴說著對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麻繩被緊緊地綁在抬棺用的龍棍上,那粗糙的質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儒教師傅和村組負責抬棺(也叫“抬轎”)的人齊心協力,終於把棺材和龍棍緊緊結合在一起。
隨後,村組幫忙的行動人拆除了外面搞弔唁的裝飾,這些裝飾曾經寄託著人們對易老太君的哀思,如今卻已完成了它們的使命。
只見八位男子分別站立於棺材兩側,他們手中緊握著綁縛在兩條龍棍之上的四根長達一米有餘的粗壯扛子。隨著一聲低沉的口令響起,這八名壯漢齊心協力,緩緩地將棺材抬起。
由於大門的寬度相對較窄,他們巧妙地調整著槓子的位置,先是小心翼翼地讓右前邊的槓子先行探出,接著再輕輕移動左邊的槓子,然後依照右後、左後的順序依次移出。而那口棺材,則是以腳部(也就是棺材較小的一端)為先,緩緩地從門內挪出,最後才是棺材頭部(即較高大的部分)離開。整個過程平穩有序,顯示出這些人的專業與默契。
八個人邁著整齊而緩慢的步伐,朝著路口的方向一步步前進。走在棺材前方的是一群身著孝服的孝子們,他們神情肅穆跟在打招魂幡的儒家師傅的後面,雙手虔誠地捧著老太君的神位和遺像,打幡的儒家師傅一邊走一邊撒著燒紙,引領著隊伍徐徐前行。他們的腳步異常沉重,每一步都彷彿承載著無盡的悲痛與不捨,以此來表達對老太君離去的深深眷戀之情。
就這樣,這支送葬的隊伍在寂靜的道路上緩緩移動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約經過了將近二十分鐘的艱難行進,棺材終於抵達了二十四組村組路上一處放置有兩條高高木凳的地方。在這裡,眾人輕輕地將棺材緩緩放下,使其安穩地擱置在木凳之上。
與此同時,一旁的儒教師傅迅速點燃了香火,並開始焚燒起一疊疊紙錢。嫋嫋青煙升騰而起,帶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與祝福,飄向遙遠的天際。
完成了這些儀式之後,人們紛紛轉身,踏上返程之路,前往潘二家附近早已準備好的豐盛酒席。這場葬禮雖然充滿了悲傷,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親人間相聚、緬懷故人的時刻。而易老太君的大兒子潘大——一位穿著孝服的白髮蒼蒼老頭拿著易老太君的神位和遺像跪在棺材旁邊,表示易老太君上山途中一路都有親人陪著。只見插在土裡的紙做的招魂幡插在路邊迎風飄蕩。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約半小時之後,眾人皆已享用完這頓簡單卻又充滿意義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