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啟航

隨著晨光的熹微,薄霧如同一層透明的紗幔,輕柔地覆蓋在這片曾經綠意盎然的土地上。

李明和他的同伴們站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期待的交織。這裡,曾是王剛家族世代耕種的肥沃農田,如今卻成了他們夢想的試驗場——新希望智慧化共享社群。李明深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氣,轉身面對著同伴們,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不安和期待的光芒。

“這裡,將是我們新生活的起點。”李明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如同晨鐘暮鼓,打破了清晨的寧靜。他的話語如同一顆種子,植入了每個人的心中,等待著發芽。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沉重一擊。土壤因化肥濫用而板結,堅硬如石。沒有貨幣,沒有交易,社群建設工作難以啟動。團隊氣氛沉重,彷彿巨石壓頂。

“我們不能就這樣放棄。”李明的聲音堅定,他環視著同伴們,試圖激發他們的鬥志。“我們必須發揮各自的所長,先建立一個小型的智慧裝置製造工廠。”

這個提議引發了激烈的討論。王剛皺著眉頭,他的土地知識在這裡似乎派不上用場。張鵬則在思考如何協調這一全新的任務。劉濤推了推眼鏡,他的眼睛中閃爍著思考的光芒。王偉指出了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需要材料,但在農村,我們找不到製造裝置所需要的材料。”

董浩提出了一個方案:“我們可以從收購各類電子裝置廢品開始。城市裡一定有很多報廢的電子裝置,我們可以把它們拆解,用這些零件來組裝我們的第一個機器人裝置生產線。”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收購材料需要資金。他們決定湊錢,但這將意味著他們很快會面臨身無分文的風險。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積蓄都投進去,我們還需要生活。”張鵬擔憂地說。

王剛提出了一個方案:“我們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可以利用自然資源來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比如,透過捕魚、採摘野菜,並且與周邊農村的農民交換糧食。”

這個方案讓大家看到了一線希望。他們開始分頭行動,一部分人去城市蒐集報廢機器人,另一部分人則在村落裡尋找可以利用的資源,還有人開始在附近的河流和森林中尋找食物。

在城市蒐集報廢機器人的途中,一個身形佝僂、面容憔悴的男人闖入了大夥的視線,此人正是昔日風光無限,如今卻被債務拖垮、落魄至極曾經解僱李明的錢老闆。剛聽聞新希望智慧化共享社群的計劃時,錢老闆嘴角一撇,滿臉不屑,扯著沙啞的嗓子直言:“哼,這想法太烏托邦了,現實里根本站不住腳!”可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他,權衡再三,還是硬著頭皮加入了隊伍。

誰料,錢老闆一來,就成了團隊裡的“鯰魚”,攪得大夥不得安寧。討論社群生產線搭建時,他雙手抱胸,扯高了嗓門質疑:“沒貨幣交易,裝置零件壞了拿啥換新的?靠大夥喊口號、表決心,能修好機器嗎?”緊接著,丟擲重磅提議——對外售賣產品換錢,多囤物資,以防萬一。

這話一出,團隊瞬間炸開了鍋。性子火爆的王剛,“哐當”一聲把手裡扳手扔到地上,漲紅了臉駁斥:“咱費這麼大勁,圖的就是躲開資本壓榨、金錢算計,真按你說的做,和外面那些唯利是圖的企業有啥兩樣!”技術骨幹王偉則皺著眉頭,小聲嘀咕:“雖說不情願,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吶,沒資金,技術研發、裝置升級遲早得停擺,也不是沒道理……”

眼看局面就要失控,張鵬清了清嗓子,抬手示意大家安靜。他目光沉穩,歲月沉澱的皺紋裡透著威嚴,緩緩開口:“大夥都先消消氣,錢老闆的顧慮我懂,咱們的初心更不能忘。依我看,咱們可以社群集體出面,參與市場貿易,但僅限對外,社群內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