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困境的探討

在共享城那寬敞明亮的科研室內,刺目的白燈灑下光芒,將四周擺滿的複雜儀器裝置照得鋥亮。一張會議桌前,李明、王偉、張鵬、劉濤和董浩五人圍坐,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面前懸浮著的全息螢幕上,螢幕裡,小i那抹藍色的虛擬形象靜靜佇立。

李明眉頭緊鎖,神色凝重,率先打破寂靜,向小i發問:“小i,以目前資源的消耗態勢和開發情況,你預測2100年後,地球上那些不可再生的稀有自然資源,有沒有可能徹底枯竭 ?”

小i那柔和的電子音瞬間在室內迴盪:“李明,從當前趨勢和各類因素綜合分析,2100年後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稀有自然資源存在完全枯竭的可能性。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工業化程序的加速,對這些稀有資源的需求呈指數級上升。例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發展,使得鋰、鈷等稀有金屬的消耗量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儘管人類在資源回收利用和勘探技術上不斷進步,但不可再生資源的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年代,其再生速度遠遠趕不上人類的消耗速度。”

“雖然我們也在探索新的資源獲取途徑,像是深海資源開採以及太空資源探測,但這些領域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和高昂成本。如果在未來幾十年內,沒有重大的科技突破來改變資源利用模式,從大機率上講,到2100年部分不可再生的稀有自然資源極有可能面臨完全枯竭的嚴峻局面 。”

85歲的張鵬雖已白髮蒼蒼,臉上滿是歲月的痕跡,但眼神中透著孩童般的靈動與好奇。他率先按捺不住,抬手撓了撓稀疏的白髮,操著略帶沙啞卻依然洪亮的聲音說道:“小i啊,如今這資源問題火燒眉毛啦,就說鉀、鋰、銣、鈾、鈷這些金貴的戰略性稀有資源,能不能從回收那些廢舊零部件裡給弄出來呀?”

小i那柔和的電子音瞬間響起,耐心解答:“當然沒問題。像鉀元素,在廢舊含鉀電池、鉀肥廢渣以及部分電子廢棄物裡都能找到。透過化學沉澱、離子交換這些方法,便能從廢棄物的溶液裡提取出鉀鹽。鋰大量存在於廢舊鋰離子電池中,先對其進行放電、拆解、破碎預處理,再用焙燒、酸浸等手段就能分離出來。銣在特種玻璃、電子元器件以及含銣礦石加工的廢棄物裡,利用離子交換、溶劑萃取技術就能提取。鈾在核反應堆退役後的零部件、乏燃料元件裡,藉助溶劑萃取等後處理工藝可以回收。鈷作為電池、硬質合金的重要原料,從廢舊電池和硬質合金裡,經過拆解、化學溶解、萃取、電解等步驟也能提取出來。”

王偉微微皺著眉頭,伸手摸了摸下巴,滿臉疑惑地追問:“從那些成熟的工業品裡提煉這些東西,到底得費多大勁、花多少功夫啊?”

小i不緊不慢地回應道:“這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在裝置與技術上,破碎機、研磨機這類預處理裝置必不可少,還有反應釜、萃取塔等化學分離提純的裝置,購置這些裝置成本極高。而且技術研發也極為關鍵,得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去提升提煉效率和純度。能源與原材料方面,預處理時的破碎、研磨,化學處理時的加熱、攪拌,都要消耗大量能源,並且提煉過程中還得使用大量化學試劑,用完之後還得進行無害化處理。人力與時間上,工程師、技術人員、操作人員一個都不能少,人力成本很高,從收集工業品到最終提煉出成品,流程繁雜,耗時也長。環保與安全方面,會產生廢水、廢氣、廢渣,得投入資金建設處理設施,部分提煉過程涉及危險化學品和放射性物質,安全防護和員工培訓那是必須要做的 。”

張鵬眼睛一亮,興奮地拍了下桌子,嚷嚷道:“哎呀呀,有沒有啥厲害的前沿科技,能讓這提煉變得輕鬆些,就像給咱們的工作插上翅膀呀?”

小i的形象閃爍了一下,似乎在飛速整理資料,緊接著